摘要:本文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学前教育,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理念在大班的常态化建构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物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等过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学前教育中,老师们应该设计一些能激发孩子们积极探索和学习的建构游戏,比如用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数学、语言和科学概念。
关键词:大班;常态化;建构游戏;实践思考
引言
建构性游戏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表达自我的平台,又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在大班化教学实践中,幼儿通过建构游戏的常态实施,可以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空间知觉等重要的认知能力。另外,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建构游戏中的合作和沟通就是该理论的具体体现。教师作为引导者,对幼儿进行观察、适时干预,能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并在游戏活动中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
1.大班建构游戏的常态化实施
1.1.常态化建构游戏的定义与特点
建构性游戏是幼儿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的常态化实施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常态化建构游戏”是指将建构性游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从偶然的、孤立的事件转变为幼儿的学习生活。这是一种持续性、普遍性和灵活性的游戏,它不仅需要教师在环境设置和材料准备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需要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孩子们进行持续的观察和指导,来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这既说明建构性游戏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又说明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建构式游戏的灵活度,让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与主题来设计活动,例如,与“我的城市”这个主题相结合,小朋友就可以用积木搭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模型,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创意,又能加深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了解。
1.2.大班建构游戏的环境布置与材料准备
大班型建构性游戏之环境设置与材料准备,应由教育者精心设计,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环境布置要考虑空间的开放和安全,例如蒙特梭利教育法规定,教室应该有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自由活动,同时要保证所有的资料都能方便地放置在儿童容易取得的地方,并且不会造成混乱。教材的选择也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幼儿。例如,利用木块,积木,布,纸等,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意,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诸如平衡,结构,空间关系等物理概念。此外,在环境布置上也要鼓励合作和沟通,例如设立小组工作区等,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皮亚杰指出,幼儿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建构知识的,精心设计的建构性游戏情境,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2.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2.1.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
在大班常态化建构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活动,确保游戏内容既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例如,通过引入“建构游戏活动案例分析”,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模式,评估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来构建知识,从而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此外,教师作为观察者,应记录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表现,运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型,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幼儿的思维模式和学习需求。
2.2.教师如何激发幼儿的建构兴趣和创造力
在大班常态化建构游戏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引导者和观察者,更是激发幼儿建构兴趣和创造力的关键人物。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活动,使之既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通过引入“问题解决”模型,教师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如“如何建造一座能够承受重量的桥?”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幼儿思考和尝试,进而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处于具体操作阶段,他们通过与物理世界的互动来学习,因此,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
3.常态化建构游戏的活动设计
3.1.设计符合大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建构游戏
在设计适合大班幼儿发展水平的构造性游戏时,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也就是在实践与探索中建构知识。例如,根据大班幼儿正处在前运算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一些游戏,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可引进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模式,保证游戏内容符合幼儿现有认知水平,并逐步引导幼儿向更高层次的认知发展。借此游戏,小朋友于玩中学,既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团队精神与创意思维。
3.2.结合主题教学的建构游戏活动案例分析
在大班课上进行常态化建构游戏的实践中,教师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案例,并结合主题教学,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在“太空探索”这一主题的构建游戏中,老师先用故事讲述、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孩子们对太空的兴趣,再用各种材料(如积木、纸盒、彩纸等)来搭建他们自己的太空站。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合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适时地进行干预,帮助幼儿学会分配任务,协调意见,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依据建构式游戏评估标准,教师发现参与活动之幼儿之空间
想象力及解决问题之能力均有明显之提高。这样的建构游戏,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体验,又使学习过程更生动、更有意义。
4.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大班常态化建构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文章首先指出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强调学习是儿童通过与环境互动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其次,讨论了大班建构游戏的环境布置与材料准备,强调了空间的开放性与安全性,以及材料的多样化和适应性。最后,文章强调了教师在激发幼儿建构兴趣和创造力方面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活动案例展示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鹏程,马倩韵.对大班常态化建构游戏的实践与思考[J].儿童与健康,2024,(08):18-19.
[2]浦静娴.深度学习视角下大班建构游戏的观察策略研究[J].生活教育,2024,(06):99-102.
[3]高传琴.大班主题建构游戏的介入通道与实践[J].天津教育,2024,(04):105-107.
[4]史文冰.大班建构游戏实践中低结构材料的运用研究[J].教育界,2023,(35):101-103.
[5]王雯雯.对大班建构游戏的几点思考[J].儿童与健康,2023,(0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