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百合医院 518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中风后足内翻的最佳干预方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康复科的80例中风后足内翻病例参与临床调查,采取随机数字表法执行临床分组,设定分组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40例,分别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与芒针早期介入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干预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同时其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常规组显著优化发展(P<0.001)。结论 将芒针早期介入治疗应用于中风后足内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可帮助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提升其运动功能,改善足内翻症状,可将其作为中风后足内翻疾病的推荐干预治疗方案。
关键词:芒针早期介入治疗;中风后足内翻;运动功能
足内翻作为康复科临床上常见的中风后遗症的并发症,其典型症状为足尖下垂、足内翻,或伴有足外旋、背曲等症状,患者的日常活动严重受限[1]。一旦发病,患者的神经元严重受损、减弱甚至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引发下肢肌肉痉挛,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增加其局部软组织损伤的风险[2]。临床上多采取中医特色治疗,如针灸,对下肢经络穴位予以针刺治疗,以改善其临床症状。本次选取我院8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研究探讨芒针早期介入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效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康复科的80例中风后足内翻病例参与临床调查,采取随机数字表法执行临床分组,设定分组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40例,具体分组如下:
常规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分布于46—74岁,病程区间为6—12个月,患侧部位:左侧25例、右侧15例;干预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分布于47—73岁,病程区间为8—14个月,患侧部位:左侧28例、右侧1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侧部位的临床资料未呈现正态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临床诊断为足内翻;(2)无严重精神、认知功能及言语沟通障碍;(3)无严重器质性病变、肝、肾功能及免疫系统障碍;(4)自愿参与此次临床研究。
剔除标准:(1)严重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疾病、凝血功能障碍;(2)日常沟通受限。
1.2方法
常规组 选取双侧风池、百会、肝俞、肾俞、髀关、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解溪、太冲、合谷、手三里、曲池等穴位,应用1—1.5寸毫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对针刺皮肤予以常规消毒,结合患者情况,实施不同规格的毫针直刺,平补平泻法施针,留针30min,qd,疗程为2w,疗程完毕后时隔2d开展下一疗程。
干预组 取穴百会、肝俞、肾俞、髀关、阳陵泉、悬钟、丘墟、照海等穴位,应用规格为8~12寸芒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长度的芒针。常规消毒,取患者卧位,斜刺阳陵泉,透向悬钟穴,采取平补平泻法,以观察到胫骨前肌肉收缩的拮抗作用为宜,留针60s,其他穴位针刺方法与常规组一致,qd,疗程为2w,疗程完毕后时隔2d开展下一疗程。
两组均执行3个疗程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其临床疗效,具体可划分为治愈(足内翻消失、患者日常生活不受限);有效(足内翻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轻度受限);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结合(治愈+有效)/40*100%的公式计算总有效率。
1.3.2运动功能评分
依据Fugl-Meyer 运动功能(FMA)量表完成对其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中包含上肢(66分)、下肢(34分)两部分,分值减少,代表患者的运动功能显著优化[3]。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完成对此次临床研究所得各组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以计算百分比(%)的形式呈现计数资料相关数据,行检验,计量资料相关数据以(±s)的形式呈现,检验工具为T,数据结果的统计学检验标准:P<0.05(0.001)。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较常规组显著提升(P<0.05)。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n(%)
组别 | n | 治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常规组 | 40 | 16(40.00) | 18(45.00) | 6(15.00) | 34(85.00) |
干预组 | 40 | 19(47.50) | 20(50.00) | 1(2.50) | 39(97.50) |
3.913 | |||||
P | 0.047 |
2.2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干预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01)。
表2: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结果 (±s)
组别(n=40) | 上肢功能 | 下肢功能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常规组 | 38.72±0.28 | 45.82±0.13 | 18.73±0.17 | 26.74±0.21 |
干预组 | 38.75±0.25 | 51.45±0.24 | 18.76±0.14 | 30.83±0.19 |
T | 0.505 | 130.454 | 0.816 | 84.241 |
P | 0.614 | <0.001 | 0.389 | <0.001 |
针灸作为中风后足内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对相应穴位的针刺刺激,实现对神经功能的有效修复。随着中医特色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芒针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相比于常规针灸治疗,芒针具有得气快、针感强的特征,通过芒针针刺治疗,可达到通经络、治顽疾之功效[4]。在此次临床研究中,通过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实施芒针治疗,通过对穴百会、肝俞、肾俞、髀关、阳陵泉、悬钟、丘墟、照海等穴位的刺激,实现经络的疏通,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实现功能的快速改善[5]。
综上所述,将芒针早期介入治疗应用于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治疗中,可帮助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提升其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剑峰,付金秀,罗红英,等.针刺联合醒神开窍活血汤治疗中风足内翻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10):1833-1835.
[2]吕凤立.针刺足少阳、阴跷脉穴结合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康复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06):207-210.
[3]康煜炜.针刺联合康复改善卒中后足内翻肌张力及积分肌电值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天津中医药大学,2021.
[4]曹燚,袁梦鑫,刘慧慧,等.“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04):66-70.
[5]池响峰,戴慧珩,许珈莉.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03):47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