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中提升小班教师活动组织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2
/ 2

美术活动中提升小班教师活动组织能力

行动研究

禤泳如

(南宁市五象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广西省  南宁市  5302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园小X班美术活动的组织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一系列行动实施计划不断提升教师的活动组织能力,为提高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字:美术活动;活动组织;小班

一、引言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小班幼儿应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的技能,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小班幼儿在美术活动时有无意识涂鸦、不讲究色彩等现象,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的同时,在尊重幼儿现有水平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提高美术表现创造力。

二、美术活动组织现状

(一)美术活动案例

案例一:玉米画好了

绘画活动中老师提供空白的线条蔬菜画让幼儿涂色,宏宏选择了给玉米涂颜色,很快他拿着自己的玉米作品告诉老师画好了,只见玉米用红色和蓝色蜡笔上色了小部分区域,剩余大面积的空白未上色。问他为什么玉米是红色和蓝色的,宏宏说没有黄色水彩笔了。

案例二:我不会

三八妇女节制作花束送给妈妈,教师出示花束图片并图示制作步骤,投放双面胶和手工半成品材料幼儿需要把双面胶撕开将花瓣贴在对应的位置,“老师我不会”,教师听到声音后来到旁边帮助幼儿将双面胶撕开小口,并告诉幼儿将花瓣贴到固定位置。

以上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组织美术活动形式单一,提供范画且对作品的缺乏启发性评价。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出现操作持续时间短,画面未涂满现象,使用的美术工具(材料)不充足。由此可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行为表现受教师组织活动的情况等因素影响。

(二)美术活动现状分析

1.感知和欣赏作品的形式单一、内容的选择较随意,缺乏创作的氛围。教师组织绘画活动时先提供图片简单让幼儿欣赏后开始涂色,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没有针对幼儿绘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感知内容和创设情境。

2.提供范画,限制绘画的表现创作力。教师在组织“我的心情”绘画活动中出现了示范性教学现象,通过与授课老师谈话得知,授课老师认为他们还不会画表情才范画示范的。幼儿实操过程中按照教师范画临摹,作品的造型与教师范画的相似度较高,不能很好地呈现幼儿自身的绘画水平。

三、美术活动实施计划

基于美术活动组织的现状及原因,研究者尝试从《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艺术)》中提倡的“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三个方面中归纳出“欣赏、色彩、评价”三个环节摸索小班美术活动组织能力的提升方案。初探阶段计划为:

(一)丰富作品欣赏的形式,让幼儿的欣赏和创作能力相互支持。

(二)探究支持幼儿美术创作的形式

(三)丰富评价语言,及时评价幼儿作品

四、初探阶段

(一)活动设计

1.丰富作品欣赏的形式。教师播放变龙色变色的视频,视频中幼儿直观地感知变色龙会变色这一生理特征的认知。

2.探究支持幼儿美术创作的形式。以游戏形式,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制作教具(黑白变色龙、有色变色龙、食物),组织变色龙觅食的游戏。

案例:好饿的变色龙

师:变色龙一口吃掉了树上的苹果,它马上变成了红色。

师:变色龙吃了一株小草,马上变成了绿色。

师:变色龙喝了一口橙汁,它会变成什么颜色?

幼:橙色。

师:变色龙说它还没有吃饱,你猜猜它会吃什么?

研究者发现,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此处教师把问题抛给幼儿,充分思考变色龙还会变成什么颜色,试图引导幼儿依据自己的想法来呈现画面。

对幼儿的作品作出及时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绘画热情和兴趣,引发幼儿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全班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做到一一评价,因此研究者采取教师合作的方式,让当班两位教师共同担任评价者。这样既可以及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还避免出现消极等待情况,评价秩序良好。

(二)初探阶段总结和反思

本轮研究幼儿以欣赏涂色的形式共创作了3次,自由涂鸦为1次,共收集了八十多幅作品,研究者发现幼儿绘画表现力在颜色的选择及涂色技巧上有较明显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作品的颜色多彩美观,涂色较均匀这两个方面,幼儿基本能较清晰地表达主题,所画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在画面空白处增加装饰。

本阶段中教师组织的美术活动大部分为涂色活动。在涂鸦活动中幼儿的画面具备了物体的基本形象特征,但在线条和造型上还有提升的空间,造型有模仿成分,创造性不是很明显。因此,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做出调整。

(三)定推进阶段的实施计划

1.选择有利于激发幼儿绘画表现力的欣赏材料。

2.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感知作品。

3. 增加评价的主体,幼儿参与评价

五、推进阶段

(一)活动设计

1.基于幼儿兴趣选择创作的内容,欣赏实物。班级在幼儿园认领了一株向日葵,幼儿对向日葵有浓厚的兴趣,带幼儿实地观察欣赏向日葵实物,有利于激发幼儿绘画表现力。

案例:《向日葵》

师:你觉得向日葵是什么样的?

幼:有绿色的叶子和黄色的花朵。

师:向日葵长得高还是矮呢?它的花是什么形状的?

幼:长得很高,一朵有很多花瓣。

研究者发现,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整体与局部感知的方式,幼儿的美术表现更为生动。幼儿能联系生活经验,作品能清楚地表现主题。

(二)推进阶段总结和反思

本轮研究幼儿以自由涂鸦的形式共创作了2次,手工为1次,共收集了六十多幅作品。总体上,幼儿画线能力有了提升,然而在色彩的使用上提升较小,目前幼儿选择的颜色种类较少,画面使用 2-3 种颜色,以线条空心画为主。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可以引导幼儿感知色彩、运用色彩表达,灵活调整评价的时间和形式。

(三)确定提升阶段的实施计划

1.引导幼儿在线条画基础上丰富画面色彩。

2.调整评价的时间和形式,提高评价质量。

六、提升阶段

(一)活动设计

1.引导幼儿在线条画基础上涂色。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内心世界,还能增强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和认知能力。通过选择和搭配色彩,幼儿能够学会用不同的色彩来传达情感和氛围,培养独特的审美眼光。

2.灵活调整评价的时间和形式。研究者将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整理,写上幼儿的学号,利用过渡时间再进行评价,如研究者尝试用餐前或离园前开展评价活动,发现评价的时间更加充足,幼儿参与积极性高,评价效果得到了提升。

(二)提升阶段总结和反思

历时两个多月的行动研究,本阶段美术活动的开展情况有了大幅度地提高。教师活动组织能力是影响幼儿活动情况的关键因素,但是仍然出现了其他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如:集体活动时间过长。小班幼儿集体活动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导入环节过长,占用了幼儿创作的时间,导致整个活动需要将近二十分钟完成。

七、行动研究前后美术活动情况比较

经过这段时间的行动研究,教师组织美术活动的能力不断提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水平明显提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实施计划,不断优化美术活动的组织计划、形式以及活动的评价,研究效果良好。

八、结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教师作为幼儿美术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提升幼儿美术表现力的关键人物,肩负着培养幼儿美术素养、提高幼儿美术表现力的重担。

根据三个阶段的美术活动,教师不断优化美术活动的组织计划,总结梳理出以下策略:

(一)丰富欣赏形式,选择有利于激发幼儿艺术表现力的欣赏材料。

(二)探究支持幼儿美术创作的形式,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感知作品的主要体征,色彩丰富画面。

(三)丰富评价语言,灵活调整评价的主体、形式和时间。

参考文献

[1]张红梅.论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亚太教育,2016,(36):4-5.

[2]石文灿.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力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3]钟金英.生态式艺术教育视角下大班幼儿绘画表现力提升的行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