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5
/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措施研究

燕飞  孙媛  王云鹏

内蒙古包头  包头市水利工程管护中心  014030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等层面系统剖析了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的水文过程、泥沙运动导致河流生境分割、湿地萎缩问题工程占地和淹没改变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影响了陆地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工程拦截泥沙、改变下泄流量影响了河口三角洲冲淤平衡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完善工程规划布局、优化工程调度运行、加强生态流量保障、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期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河流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保护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

1.1 对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河流的天然水文情势。大型水库蓄水拦洪,将汛期洪水拦蓄在库区,改变了河流洪水过程对下游河道冲刷、改造的自然作用,导致河床淤积抬高,排洪能力下降。枯水期水库下泄清水,又导致河床冲刷下切,河槽萎缩,河床质变粗。总的来看,水利工程建设拉平了河流的洪枯流量差,减弱了自然河流的水文变异性,导致河流地貌过程趋于单一化。同时,河道内水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栖息地破碎化,不利于河流生物的生存繁衍。因此,应在工程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下泄流量、泥沙等生态需水需求,模拟天然河流的水文节律,定期开展生态调度,恢复河流的自然属性。

1.2 对河流生境连通性的影响

大坝等水利工程的修建阻隔了河流的纵向连通性,割裂了河流生境,改变了河流的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坝下游河段常年处于低流量状态,河床出露,部分河段甚至断流,水生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导流明渠等工程又割断了河流与两岸湖泊、湿地的横向联系,阻碍了洪水对滩地、湖泊等的补给,影响了河漫滩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同时,大坝阻隔了洄游性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通道,影响其产卵、索饵等,导致种群数量锐减。因此,应加强河流生态流量的保障,定期开展生态调度,恢复河流的自然连通性。在坝址和渠首设置鱼道等过鱼设施,为鱼类等水生生物提供洄游通道。采取河道整治、湿地修复等措施,恢复河流与湖泊、湿地的横向联系,维护河流生境的完整性。

2.水利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

2.1 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占地和淹没改变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库区淹没将大片耕地、林地变为水面,工程永久占地也将部分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导致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进一步影响了区域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等生态过程。因此,应合理规划工程占地和淹没范围,优先利用荒地、未利用地等非耕地资源,尽量减少对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的占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加强施工迹地、弃渣场等的植被恢复。科学划定水库保护范围,加强库周土地利用管控,避免对水源地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积极开展移民避让安置,盘活移民离开的土地资源,推动复耕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2 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必然占用和破坏部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库区淹没使大量陆生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有的物种甚至濒临灭绝。施工爆破、机械噪声、人为活动频繁等,也会干扰野生动物,影响其正常生活。施工占地、弃渣场等破坏植被,工程截流使库区下游河岸带植被退化,导致区域生物量损失。因此,应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优化施工布置,避让重要生境。开展陆生动物驱赶、鱼类增殖放流等,降低工程影响。加强施工管理,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开展退化植被的人工恢复。加强生态廊道建设,连通破碎化栖息地,减少工程阻隔效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珍稀物种就地保护力度。

3.水利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

3.1 对河口三角洲的影响

水利工程拦蓄泥沙,导致入海泥沙锐减,河口三角洲萎缩后退。据统计,我国长江等大江大河修建大坝后,入海泥沙平均减少70%以上。泥沙补给不足,三角洲失去陆源物质供给,面临海浪侵蚀,逐渐萎缩后退。同时,三角洲岸线后退,咸潮入侵,土壤盐渍化加剧,植被退化,湿地萎缩。洲滩湿地是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地,三角洲萎缩直接影响鸟类等野生动物生存。因此,应加强河口三角洲的保护修复。开展生态调度,定期泄流排沙,恢复入海泥沙,延缓三角洲萎缩趋势。加强三角洲植被保护,开展红树林、海草床等湿地修复。加大珍稀鸟类等物种的就地保护力度,减缓栖息地退化对种群的不利影响。

3.2 对河漫滩湿地的影响

水利工程拦蓄洪水,减少了河漫滩湿地的水源补给,导致湿地萎缩退化。河漫滩是河流泛滥沉积形成的,周期性淹水是维系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条件。工程拦洪后,河漫滩得不到洪水补给,湿地逐渐干涸、盐渍化,洲滩植被退化,鸟类等栖息地丧失。一些河漫滩湿地甚至被开垦为农田,永久丧失了湿地功能。因此,应科学制定河流生态流量,定期开展生态调度,保障湿地生态用水需求。加强河漫滩保护,严格限制开发利用,减缓湿地退化速度。采取补水、退耕还湿等措施,恢复退化湿地的水文连通性和生态功能。开展湿地廊道建设,提升湿地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4.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工程规划布局

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论证工程的环境影响,优化工程布局。在流域层面开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开发适宜性评价,论证工程的环境友好性和生态可行性。统筹考虑防洪、供水、发电、生态等需求,合理确定工程规模,避免过度开发。科学选址选线,尽量避让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优化施工布置,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损害。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4.2 优化工程调度运行

合理制定水库运行调度方案,兼顾工程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针对不同时期河湖生态需水需求,制定科学的下泄流量过程,模拟天然河流的水文节律,定期开展生态调度。汛期开展调洪调沙,恢复河流的自然冲淤平衡。枯水期保障下泄流量,维持河道生态用水。在鱼类洄游产卵期、候鸟迁徙期等生态敏感期,加大下泄流量,为生物提供适宜的水环境条件。通过生态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实现工程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3 加强生态流量保障

制定并落实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维系河湖生态系统健康。开展河湖生态需水研究,分析不同时期生态系统对水量、水质的需求,合理确定不同保护目标下的生态流量。将生态流量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与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等并列考虑。建立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和考核评估机制,定期评估生态流量保障成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丰水期开展水量调控,增加河道下泄流量,维持河湖生态功能。枯水期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压减农业和工业用水,优先保障生态用水。

参考文献

[1]于光林,郭梦娇,刘阔. 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建设策略研究[J]. 棉花科学,2024,46(04):83-85.

[2]白丹. 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 农业灾害研究,2023,13(09):264-266.

[3]李本松. 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分析[J]. 治淮,2023,(0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