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①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形成紧密相连,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系统学习语言的开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追溯问题的产生
为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十几年来教育界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施一公说:“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只有时间的付出和刻苦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②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提出:“教育的解放作用主要表现在,解放少年儿童的个性、好奇心、想象力、求异的思维习惯和冒险精神。”③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学习提供支撑,为国家拔尖人才的选拔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备库。
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多年,有两种现象引发思考。一种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另一种是在班级里问学生,“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站起来提问的往往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这样的现象,推及到成人也是如此,比如教师培训时,提问或者参与互动的老师,也一定是优秀的教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学生不想提问、不会提问的现状?
婴儿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之旅。在语言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用眼睛、耳朵、小手小脚开始探索,智力也在探索的过程快速发展。语言起着指引、梳理思维过程的作用。④当语言形成的时候,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就变成了一个个的问题,提问的内容也会经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一个转变。儿童是通过词语来认识世界的,这是和他人交流的基础。因此,“是什么”时期是儿童急于知道万物名称、学习词语的爆发期,孩子每学到一个新名词会很兴奋。如每天喝的叫“牛奶”,它的颜色是“白色”的,这种流动的形态是“液体”等等,那么,当孩子看到牛奶产生的过程,会因为不明白白色的牛奶,为什么是哞哞叫的奶牛生产的而产生质疑时,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批判性问题的提出是要让所有听到问题的人明白要点,掌握方向。从这方面来说,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就在于个体要有提高思维能力的强烈愿望。⑤因此,随着智力的发展,儿童问“为什么”的时候会越来越多,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于知道事物的名字,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会出现想要探索事物运行规律和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现象。
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陪伴在幼儿身边的家长,是孩子不断询问的对象。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回答,是保护孩子养成和保持提问的第一关键引导者。当面对孩子对奶牛生产牛奶的疑问时,带着孩子参观农场,了解奶牛吃什么、喝什么、产什么;还可以观察类似的山羊产奶等等,让孩子在不断的惊讶、好奇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甚至解决问题。当家长因手机、电视机等现代科技吸引或因工作、谋生等忙碌,对孩子不耐烦或多次不理会,如:你哪儿来那么多的问题?你能不能安静一会……这些无意的回复或行为会逐渐掩埋一个孩子求知和思考的欲望。为了让孩子安静,能够提供清晰、直观、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图像呈现信息的电视或平板,成为成人和孩子无需互动的首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观看电视或平板,对孩子未来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注意力难集中;2.思考能力受限制;3.想象力缺乏;4.主动性降低。⑥这些长期的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不良生活习惯,给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想提问、不会提问留下隐患。追溯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解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批判性思维或创新力提供思路。
二、培养提问的习惯
提问如此重要,进入小学后,无论孩子有无提问的意识,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注意培养孩子提问的习惯,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低年级的家长和老师,怎样面对孩子的问题,才能在培养孩子提问习惯的同时,保护孩子认识世界的好奇心。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一定要停下手中的事,看着他的眼睛认真的听,谨慎而真诚地回答,不要敷衍了事,更不要简单对待。比如孩子问:“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千万别说“本来就是那样呀!”或者“当然是这样了”。应该先夸奖孩子:“真是个好问题,爸爸(老师)得研究一下,再回答你”,然后该查书查书,该上网就上网,给孩子回答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诉他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对儿童来说,这不仅是得到一个知识,也获得了尊重,还学到了做学问的严谨态度。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很坦承地告诉孩子,这个妈妈(老师)也不知道。还有的问题,不需要回答,而是需要我们带着孩子去观察。重要的不是给孩子答案,而是在培养孩子提问习惯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积极思考和求知的精神。正如杜威所言:“肯将自己的见解搁置一下,运用各种方法探寻新的材料,以证实自己最初的见解正确无误,或是将它否定,保持怀疑心态,进行系统的和持续的探索,这就是对思维的最基本的要求”。
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课堂上有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老师会因这些发散性问题影响上课紧急叫停学生提问,这时,需要区别对待。对喜欢提出问题的孩子需要控制提问的数量,引导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如一年级学生在认识‘秋’字时:“老师,为什么‘秋’字由‘禾’和‘火’组成,说明秋天很热吗?”一年级学生能够在发现汉字字形组成的过程中,思考字义,的确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根据这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从字源的角度进行解读,如甲骨文的“秋”字、、,可以看到造字的先祖选择用秋天鸣叫的秋虫、表示干燥的龟背、秋天成熟的禾表示“秋”,后来为交流方便逐渐简化为用‘火’表示秋后天气炎热……让学生发现认识汉字不仅有字音、字形,还有借助字形的追根溯源理解字义,了解汉字的认识可以立体且丰富。对这样的问题及时评价:“你很会思考,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对不喜欢提问的学生,需要重点关注。如:在写字指导中,一年级学生会发现“秋”字的“禾”和“禾苗”的“禾”书写时为什么不一样?对这些孩子提出这一类的问题,要夸张的赞美:“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问题啊!你很会观察……”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独体字“禾”的“捺”变为偏旁时需要书写避让的“丶”。并且,做好家校共育,鼓励家长和孩子及时互动。比如把“今天,你举手回答问题了吗?”改为“今天,你提出了什么问题呢?”作为低年级的家长和老师,应该把这类型的鼓励和评价挂着嘴边。因为鼓励提问,就是鼓励思考,鼓励探索。
当一个孩子对外界事物毫无兴趣,对他人命运漠不关心时,你根本没法教育他。尼采说:“教育始于惊奇。只有当儿童对自然、对人类永葆好奇和兴趣,他才会有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学习才会持续发生。”
三、提高提问的质量
语言的表现,能够把儿童的知识、理解与思考、判断的过程借助语言的媒介以可观察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通过仔细分析表现的内容,就可以直接而具体地把握儿童的知识、理解的状态与思维、判断的问题所在。⑦小学语文课堂40分钟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无论是作为主导的老师,还是作为主体的学生,高质量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高质量的提问,要清楚提问的目的、向谁提问、需要准备什么、如何提问。
1.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学习不同阶段的高质量提问。课前,学生有效先学后,提出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提出的问题是以双基为内容,提问的对象是小组同伴。随着小组内部讨论的进行,解决简单运用双基遇到的问题,产生进一步需要大家帮助解决的小组的高质量问题。崔贠漷教授说:“学后反思是通往核心素养的唯一路径。”此阶段的提问应为“学后反思”的复述。课中,当小组面向全班分享学习内容、方法和总结规律后,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困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倾听的其他小组对分享小组的汇报内容、方法和总结的规律,进行有益的补充、问题解答,或者质疑和提问,这种质疑就是批判性思维,此时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彼此学习应用之后的批判性问题。老师在这一阶段的提问,是关键重点和难点解决的桥梁之问和点拨之笔。批判性思维包括三个维度:要能意识到它们是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关键问题的强烈渴望。⑧能够提出关键问题,给孩子思维品质的提升搭建适时的台阶,而且,需要选择恰当的时间,也就是学生之间一直思考或者辩论总也不能触及的节点,此时的老师的提问,就是在恰当时间的关键问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学习,呈现“反思提问”初步的关联和转化。课后的理解应用和反思提问,是迁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真实问题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小学语文学科有梯度的提问学习。2022版课标后,部编版小学语文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关于提问安排了有梯度的内容。如二下第六单元:观察大自然,提出自己的问题;四上第二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上第六单元,借助批注提出问题;四下第二单元: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等。提问内容的梯度设置,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按照教材内容设置,首先培养学生敢提问的能力。二下第六单元选择“大自然”为主题内容,每一课后的内容都示范性的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提问的不同角度,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学习。其次,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的能力。(1)从题目入手的提问;(2)从文章内容提问;(3)联系生活实际提问等。四下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课前,提供提问的角度、方法,鼓励学生充分提出问题,教师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归类、对学生提问的能力进行评价。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中,学生的问题有的会针对题目提出“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的问题,有的指向内容:“恐龙都演化成鸟类了吗?它们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有的会联系上下文提出“鸟儿和恐龙是截然不同的生物,作者为什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等问题。第三,培养学生提问的方法。(1)根据文中语句提问;(2)根据段落提问;(3)根据全篇文章提问;(4)根据课后习题提问;(5)模仿已有问题的提问等。四上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教材配备的阅读提示、课后思考,都聚集培养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无论教师是否认为学生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否对理解本文有帮助,都应首先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质疑精神,再引导学生在提问时多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3.学会提问蕴含的价值观培养。提问,不仅仅是得到答案或者解决问题,还体现了个人的思维方式、思考深度和价值观等。许多时候,老师和家长习惯把自己认为是比孩子先知的人,不能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看问题,很多时候儿童的问题反而能启发我们成年人的思考。大一点的孩子提出问题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思考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先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再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四年级一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后问到:“普罗米修斯做了好事,宙斯为甚么惩罚他?”成年人是问不出这样的问题的,因为我们知道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知道人性自私的弱点,知道权威的不可侵犯。笔者想了一下说对她说:“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如果你是宙斯,你会怎么做?”她回答:“应该表扬奖励。”笔者热切地说:“老师很欣慰,你的价值观是正确的。普罗米修斯坚守了正义却受到了惩罚,说明宙斯错了,尽管他是众神之王。”她不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这次对话后,她的眼睛里发出了从未有的光芒。在儿童的价值观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宙斯却惩罚了普罗米修斯,孩子困惑了,这跟她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的时机,这种质疑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好的教育契机。能够运用双基解决真实情境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才最有效。学会提问,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
【2】 施一公.自我突围.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2023.4(164)
【3】刘道玉.怎样才能破解“钱学森之问”——写在“钱学森之问”提出10周年.同舟共进》2015年第4期
【4】【7】钟启泉.课堂革命[M]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12(57)
【5】【8】(美)尼尔·布朗(Neil Browne),(美)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Keeley)著.吴礼敬译.学会提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7-8)
【6】钱志亮.悦读\请告诉孩子!看电视的危害,不仅仅是伤害视力这么简单.中国网教育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