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线课程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5
/ 2

语文在线课程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策略

任远

武汉技师学院 湖北武汉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在语文在线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和美学素养,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即以读生美、以象养美、以写创美分别介绍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策略。

关键词:在线课程;审美情感;培养策略

目前,语文在线课程的开展如火如荼,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新课标》的颁布,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语文课程的审美对象主要是言语作品,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功能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这一核心素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审美发现,一是审美鉴赏。正如我们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不是没有美,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换言之,有哪些具备可操作性的培养策略。

一、以“读”生美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书声琅琅的课堂,怎样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成为常态,怎样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怎样让朗读成为生成“美”的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美”的渗透与升华可以与“读”的层层递进同步进行,相辅相成。

步骤一:在“初读”中发现美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篇文章既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作者独处时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在教学策略上,要带领学生由品味语言入手。具体而言,先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在“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能够梳理好字词,较为流利地通读全文即可。在此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够“发现”美,即通过朗读,能够切身体会到本篇文字的优美。

步骤二:在“再读”中感受美

好的文章,是常读常新,常读常美的。在完成文义的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文章,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说初读解决的是发现美的有无的问题,那么,再读解决的则是找到美在哪里的问题。对于《荷塘月色》来说,再读时需要能够明确指出,美在语言,即语言中的叠词的运用,语言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文字中的声韵的和谐等等。

步骤三:在“精读”中体验美

体验与感受的区别在于,感受只是一种感知,体验则是一种沉浸式的,全身心投入地理解与运用。对于《荷塘月色》这类美文,仅有初读和再读是不够的,必须勇于进入文本深处,以“精读”的方式进入文本内核,进入作者内心世界。这篇文章的美,不仅仅在于文字,更在于人情,即作为知识分子的朱自清,追求的一种宁静和自由的情感;作为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在由“门”所隔开的现实世界与自由世界之间的转换;作为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对于自身如何与现实保持距离,如何在现实中苦闷彷徨,如何在现实中无力挣扎的内心矛盾等等。在“精读”中,我们由走入文本进而走入作者,走入作者的内心深处,去体验朱自清在当时环境中的茫然追求。

二、以“象”养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培养,离不开对文本中的“意象”的发现与鉴赏。所谓意象,即意与象的融合,是寄托了作者内在情思的客观物象。其中,意不仅包含情,也蕴含理。象则包括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象。由若干的意象可以构成意境,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艺术结晶。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一种情调和境界,是由意象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步骤一:找意象,发现美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词中毛泽东回答了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期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在学习本篇时,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意象的概念,然后通过诵读,由学生找出词中的若干意象即可。如上片的中心意象是万类霜天,万山,层林,百舸,鹰,鱼等。下片的中心意象是同学少年,辐射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复合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步骤二:品意象,感受美

找出意象是基础,在此基础上,难度需要提升一步,即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表现美感的。具体到文本中,如百舸争流,用争字,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如鹰击长空,用击字,刻画了鹰的矫健。如鱼翔浅底,翔字描绘出了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神态。如万类霜天竞自由,用竞字,表现了一种蓬勃向上,追求解放的姿态等等。通过品味这些意象,通过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进一步感受词中体现的美感。

步骤三:析意象,体验美

析意象中的析,是分析,是赏析。这一步骤难度最高,要求在前面二个步骤完成的情况下,站在全词的角度,结合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通过知人论世,宏观上把握词中美感,让学生体验美的熏陶,完成人格的养成与提升。具体在文本中,要通过“争”字,体会革命青年们对革命理想的共同愿景。要通过“击”字,体会整个民族为了独立而展现的强势姿态。要通过“翔”字,体会对自由的追求。要通过“竞”字,体会革命前景的伟大光明。要通过“挥斥”,体会青年志士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要通过“激扬”体会青年志士对世事的洞察,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心。要通过“粪土”,体会作者对反动统治势力的蔑视。要通过“遏”,体会出同学少年的青春活力,以及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精神。

三、以“写”创美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围绕着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上文已经指出,审美情感的培养,是可以通过充满读书声的课堂教学来进行的,除此以外,审美的渗透还可以通过“写”这种输出方式进行。建立在文本理解基础上的“写”,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步骤一:缩写,发现美

缩写,建立在通读文本,理解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以莫泊桑的作品《项链》为例,要求在这一步骤能够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出本文的大意,即玛蒂尔德的出身、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生活理想等;如晚会上的出尽风头,乐极生悲等;如虚荣心得到满足后丢失项链等;如夫妇俩度过了十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十年。通过缩写,既梳理了文章大意,也能够感受到作品透出的人性的复杂,人性的多面,人性的美好。

步骤二:续写,感受美

《项链》的结局是以女主人公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一事实后便戛然而止,得知真相后她的反应,得知真相后她的未来生活的命运等等内容,全部没有介绍,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提供给了学生感受美的机会,通过立足文本,结合合理的想像进行续写,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文本中的美,人性中的美。

步骤三:创写,体验美

创写的方式呈现多样,可以以微写作的方式完成。如完成品评人物形象,从中发现人性中的多面性,尤其是人性中的美好的一面,如除了批判女主人公爱慕虚荣外,是否可以肯定她身上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方面。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应立足于文本,紧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

参考文献

[1]张月珍 张 琴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基础教育研究》2023(04)

[2]刘睿姝 审美教育的价值和使命[J]  《黑龙江教育》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