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在处理感染性疾病时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6
/ 2

护理人员在处理感染性疾病时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马明琴

四川宜宾  高县人民医院645154

导语

从常见的感冒、流感,到危及生命的埃博拉、新冠等病毒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潜在的风险。护理人员在处理感染性疾病时,应当采取一系列全面而细致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患者安全及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本文将提出针对此类情况的一些关键防护措施建议。

一、引言

1.1 感染性疾病基础知识

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和临床表现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因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这一数字凸显了感染性疾病防控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以新冠病毒(COVID-19)为例,这一全球性大流行病不仅考验了全球医疗体系的应对能力,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秩序。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变异性和潜在的长远影响,要求护理人员在处理类似感染性疾病时,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特征、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等。

1.2 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医疗领域,感染性疾病的防控不仅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更是维护医护人员健康、确保医疗服务连续性的基石。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全球范围内频发的疫情中可见一斑。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每年因医院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其中不乏因防护措施不当而引发的交叉感染案例。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感染性疾病的严峻形势,也强调了加强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这两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均对医疗系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SARS疫情中,初期由于防护意识不足和装备短缺,许多医护人员不幸感染,甚至牺牲在抗疫一线。这一惨痛教训深刻警示我们,有效的防护措施是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而在COVID-19疫情期间,随着全球对疫情认识的加深和防护措施的加强,虽然医护人员仍面临高风险,但感染率显著降低,这充分证明了科学、严格的防护措施对于控制疫情传播、保护医护人员安全的重要性。

此外,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加强防护措施也是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的有效途径。一旦发生医院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还会因医护人员感染而导致人力资源短缺,进而影响医院的正常运作。因此,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对于减轻医疗负担、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处理感染性疾病时的防护措施

2.1 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

个人防护装备(PPE)包括但不限于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和鞋套等。这些装备的选择与穿戴需严格遵循专业标准,以确保其有效性。

以医用口罩为例,N95口罩因其至少能过滤掉95%的非油性颗粒物,成为许多感染性疾病防控中的首选。然而,正确佩戴N95口罩并非易事,需确保口罩紧密贴合面部,无漏气现象。据研究,若佩戴不当,口罩的防护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低于普通医用口罩。因此,护理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佩戴与检查方法。

此外,防护服的选择与穿戴同样关键。高质量的防护服应具备防水、防血液渗透和防微生物穿透的功能。在穿戴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遵循“先穿下后穿上,先戴帽子后戴口罩,最后穿防护服”的原则,确保全身无暴露部位。同时,脱卸防护服时需格外小心,避免污染自身及环境。

2.2 手卫生与消毒措施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因手部卫生不当导致的医院感染病例高达数百万,强调了手卫生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性。因此,护理人员需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污染物品后等关键时刻,进行彻底的手部清洁和消毒。

护理人员应采用流动水和肥皂进行至少15秒的手部搓洗,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快速消毒。研究表明,正确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杀灭手部99.9%的细菌和病毒,是快速、便捷的手卫生方式。此外,护理人员还需注意手部皮肤的完整性,避免破损皮肤成为病原体侵入的门户。

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应树立“手卫生是患者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的意识,将手卫生视为职业习惯而非额外负担。通过定期的手卫生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手卫生监测和反馈机制,如设置手卫生监测点、定期抽查手卫生执行情况等,确保手卫生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3 环境与物品消毒管理

有效的环境消毒能够显著降低病原体在医院及社区环境中的存活率,从而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护理人员需遵循严格的消毒流程,确保所有接触患者或可能沾染病原体的表面均得到妥善处理。

以某大型综合医院为例,该医院在应对流感高发季节时,实施了全面的环境与物品消毒计划。他们采用了高效氯消毒剂,对病房、走廊、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每日至少两次的擦拭消毒。此外,还引入了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在夜间无人时段对病房进行深度消毒,确保无死角覆盖。

在物品消毒方面,医院同样采取了严格措施。所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均在使用后进行彻底清洗与高温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对于一次性医疗用品,则实行严格的“一人一用一废弃”原则,避免交叉污染。同时,医院还建立了完善的消毒物品管理制度,对各类消毒剂的采购、储存、使用及废弃物处理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消毒效果与安全性。

2.4 患者管理与教育

有效的患者管理能够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而恰当的教育则能提升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促进康复进程。

护理人员应首先对患者进行详尽的病情评估,根据感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传播方式,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例如,在流感高发季节,对于确诊的流感患者,需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其活动范围,并安排专人护理,以减少病毒传播。同时,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教育方面,护理人员应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康复注意事项。通过发放宣传册、播放教育视频、开展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此外,护理人员还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如按时服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促进身体康复。

2.5 护理人员自我监测与心理调适

自我监测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是对患者负责、对团队负责的重要体现。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有效的自我监测能够显著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提高整体防控效率。护理人员应每日记录体温、观察呼吸道症状,并定期进行核酸检测,确保在身体出现任何异常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心理调适方面,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感染风险,护理人员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身心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学会自我调适,如通过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缓解紧张情绪,或参与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同时,医疗机构也应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服务,如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等,帮助护理人员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结语

在面对感染性疾病防控的艰巨任务时,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无私奉献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是患者康复道路上的守护者,更是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强防线。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防控策略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