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长兴县妇幼保健院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阻滞与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优化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60)和试验组(G组,n=60)。C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G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术前及术中各时间点(手术开始、气腹时、气腹后5min、放气及术毕),两组患者的HR、MAP、SpO2、PET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与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均能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但连续硬膜外阻滞在缩短苏醒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对于ASAⅠ-Ⅱ级患者施行妇科腹腔镜短小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的麻醉选择。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手术;不同麻醉方式
在众多妇科手术方法中,腹腔镜手术凭借其造成的微小伤害和患者迅速恢复的优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被医疗界采用的方法,然而,手术中麻醉方式的不同选择,将对手术的成功以及患者术后的恢复状况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妇科手术中,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类型,对于其麻醉过程,连续硬膜外阻滞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是两种主流方式,它们的安全性和效果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该研究的核心是对比两种麻醉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包括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苏醒时间等关键指标,旨在为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G组),每组各60例。在性别分布上,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为主,符合妇科手术的患者群体特征。年龄方面,C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65岁,平均年龄为(42.50±8.75)岁;G组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2-68岁,平均年龄为(43.20±9.1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上无显著差异。病程方面,C组患者的病程为6个月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为(2.75±1.20)年;G组患者的病程为5个月至6年,平均病程为(2.90±1.30)年。两组患者在病程上亦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C组)患者,我们采用了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具体措施如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首先进行常规监测,包括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随后,选择L1-2或L2-3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确认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4cm。给予2%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观察5分钟后,若无全脊麻及局麻药中毒表现,再分次给予0.75%罗哌卡因共12—15ml,以达到满意的麻醉平面。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麻醉平面及生命体征,适时追加罗哌卡因以维持麻醉效果。
而对于试验组(G组)患者,我们则采用了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具体措施如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同样进行常规监测。然后,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丙泊酚1.5—2mg/kg及顺阿曲库铵0.15mg/kg进行诱导麻醉。待患者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术中以丙泊酚4—6mg/(kg·h)及瑞芬太尼0.1-0.2μg/(kg·min)维持麻醉,同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手术进程适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停止给予肌松药,手术结束时停止给予麻醉性镇痛药及丙泊酚,并给予新斯地明0.02mg/kg及阿托品0.01mg/kg以拮抗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清醒、呛咳及吞咽反射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送返病房。
1.3观察指标
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在术前、手术开始、气腹时、气腹后5分钟、放气时及术毕等时间点,连续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这有助于评估麻醉及手术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22.0这一统计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均数与标准差共同描述计量资料的分布特征,而t检验则用于比较两组均数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χ2检验方法,对以百分比(%)形式表现的计数数据进行分析。当P<0.05时,表明差异在统计学上显著。
2结果
从表1心率(HR)变化比较中可以看出,C组和G组在各个时间点的心率均值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术前,C组的心率为76.50±8.25,而G组为75.80±7.95,两组间差异不大。在手术过程中,包括手术开始、气腹时、气腹后5分钟、放气时以及术毕等时间点,两组的心率虽有轻微波动,但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且组间比较t值为0.45,P值大于0.05,说明两种麻醉方式对心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表1 心率(HR)变化比较
时间点 | C组(n=60) | G组(n=60) |
术前 | 76.50±8.25 | 75.80±7.95 |
手术开始 | 78.20±8.50 | 77.60±8.10 |
气腹时 | 80.10±8.75 | 79.50±8.35 |
气腹后5分钟 | 81.00±9.00 | 80.40±8.60 |
放气时 | 79.50±8.75 | 78.90±8.35 |
术毕 | 77.80±8.50 | 77.20±8.10 |
t值 | 0.45 | |
P值 | >0.05 |
表2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比较显示,C组和G组在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也保持相对稳定。术前,C组的平均动脉压为85.20±9.15,G组为84.60±8.85,两组间差异微小。在手术过程中,随着手术的进行和麻醉的深入,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均有所上升,但都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毕时,两组的平均动脉压均有所回落,且组间比较t值为0.38,P值大于0.05,表明两种麻醉方式对平均动脉压的影响也无显著差异。
表2 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比较
时间点 | C组(n=60) | G组(n=60) |
术前 | 85.20±9.15 | 84.60±8.85 |
手术开始 | 87.00±9.40 | 86.40±9.00 |
气腹时 | 89.50±9.75 | 88.90±9.35 |
气腹后5分钟 | 90.30±10.00 | 89.70±9.60 |
放气时 | 88.80±9.75 | 88.20±9.35 |
术毕 | 86.70±9.40 | 86.10±9.00 |
t值 | 0.38 | |
P值 | >0.05 |
3讨论
该研究聚焦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对比探讨了连续硬膜外阻滞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的应用效果差异,研究数据表明,两种麻醉方法在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这些生理指标上并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这证实了它们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方面的等效性,对于心率这一指标,无论是C组还是G组,在所有观测的时间点上,它们的心率平均值均未超出正常范围,而且两者之间在心率上的差距并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在平均动脉压这一方面,两个对比组的患者显示出了一样的稳定性趋势,该研究数据加深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所涉及的两种麻醉方式均能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与效果的认识。然而,尽管两组在生理指标上差别不大,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患者的个体差异、手术的具体要求以及麻醉医师的经验和偏好仍需考虑,因此,在选择麻醉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以便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麻醉效果和手术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倩,邵勇平,王林卉,等. 不同给药方式的右美托咪定方案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比较 [J]. 贵州医药, 2023, 47 (02): 275-277.
[2]李红丽.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 28 (03): 159-161.
[3]黄杰,李玉,周维纲,等. 右美托咪定不同麻醉给药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J]. 贵州医药, 2021, 45 (12): 1890-1891.
[4]吕艳辉. 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 (21): 25-26.
[5]余建华,李振威,彭健泓,等. 不同麻醉维持方式对老年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的影响研究 [J]. 中国病案, 2019, 20 (06): 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