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 宁波315000;2.新疆政法学院,新疆 图木舒克 832003)
【摘要】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价值与路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医药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包括其系统性、整体观和辩证思维等特点。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经典著作的解读,本文探讨了中医药文化在培养学生健康观念、提升心理素质和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价值。其次,本文梳理了当前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包括教育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案例分析,本文总结了中医药文化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中医药文化育人路径的建议,强调多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和政策支持的重要性。最后,本文指出,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和文化自信,还能够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健康中国; 中医药文化; 育人功能; 价值; 路径
一、健康中国与中医药文化的地位概述
“健康中国”是中国政府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促进全民健康福祉。其核心理念包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等。这一战略的提出背景是基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负担加重、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为了应对这些健康挑战,国家从政策层面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健康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设定了多项具体目标,如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全面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1]。
中医药文化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地位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上。中医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未病先防”以及“治未病”的理念,这与健康中国“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契合。中医药文化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例如,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在缓解慢性疼痛和促进康复方面表现出色,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二、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分析
(一) 中医药文化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中医药文化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探讨中医药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助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首先,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看,中医药文化强调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等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和谐与平衡。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出“治未病”思想,倡导通过调养和预防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这种思想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被认为是提升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策略。
其次,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中医药文化重视精神调养和心理疏导。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注重通过调节情志来维护心理健康。例如,太极拳、气功等中医传统运动,通过柔和的动作和呼吸调整,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从而达到心身和谐的目的。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也发现,遵循自然节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药文化还通过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中的许多典故、故事和寓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例如,“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通过对疾病早期预防和治疗的警示,启示人们重视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人们追求健康、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总之,中医药文化通过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推广中医药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还有助于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二)中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机制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个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机制。首先,中医药文化倡导的“阴阳平衡”理念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与动态平衡,这一理论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阴阳”关系的理解,可以促使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保持和谐与稳定,避免极端对立和冲突。中医药文化中的“整体观念”也对社会和谐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理念强调个体与整体、部分与全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调,倡导个体行为应当符合整体利益。
中医药文化的“中和之道”追求中庸和谐,反对极端和过度。这一理念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指导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避免社会资源的极端分配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例如,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中,运用“中和之道”可以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存。
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中医药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社会和谐。例如,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理念提倡预防为主、治未病,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少医疗负担,还能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此外,中医药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和伦理道德,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上工治国”,强调医者不只是治病救人,还应关注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指导医务工作者和相关从业人员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三、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探讨
(一)中医药文化育人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3]。中医药不仅包含了中医理论和药物知识,还包括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仁爱救人的伦理观念等。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医药的教育和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传承。通过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使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能够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在育人过程中能够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中医药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倡导“未病先防”,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对医学实践有指导意义,更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保健,追求健康、和谐、幸福的生活目标。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4]。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竞争也愈加激烈。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通过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不仅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中医药文化育人对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的价值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在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首先,中医药文化注重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理念,这与现代健康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国民的健康意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和情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理念不仅仅是针对个体的健康维护,更是对整个社会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掌握这些预防疾病的方法,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其次,中医药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平衡。这种理念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医药文化通过倡导“心身合一”的健康观念,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学会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再次,中医药文化强调饮食调养,认为合理的饮食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国民可以学会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提高营养摄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四、中医药文化育人路径构建
(一)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构建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是推动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量,以确保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制定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规划。教育规划是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的基础,需涵盖不同教育阶段和层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培训到社会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将中医药文化知识融入小学、中学的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和常识。高等教育阶段,应设置专门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科研活动。职业培训方面,可以面向医务人员、教师和社区工作者,提供系统的中医药文化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编写适合不同人群的中医药文化教材[5]。教材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其编写应符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的需求。在教材内容方面,应注重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既要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渊源,又要结合现代科学知识,阐述其在预防、治疗和养生保健中的应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增强其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针对专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和职业人群,则应编写系统性强、内容深入的教材,以满足其专业学习和实际操作的需要。
第三,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文化师资队伍[6]。师资队伍是中医药文化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需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校合作、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丰富教师的学术视野和教学经验。此外,还可以建立中医药文化教育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中医药文化教育工作。
第四,建立多元化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平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课程资源,方便学生和公众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可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和互动交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此外,还可以建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和体验中心,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加深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实践模式探索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实践模式探索至关重要。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助力实现全民健康目标。
第一,以学校教育为载体,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各级教育体系。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开设中医药文化启蒙课程,向学生介绍基本的中医药知识,如中草药识别、简单的中医养生方法等,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中学阶段则可以增加中医药文化的理论学习,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中医药理论体系。大学阶段,尤其是医学院校,可以设立中医药专业课程,深入讲解中医药临床应用、科研方法等内容,培养专业化人才。
第二,社区健康教育是重要的实践模式之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举办中医药健康讲座,邀请中医药专家为社区居民讲解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如四季养生、食疗药膳等。同时,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中医药健康义诊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增强居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中医药文化进企业也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企业可以通过组织中医药健康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等方式,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员工的日常生活。比如,定期为员工提供中医药健康咨询、推拿按摩服务,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企业还可以联合中医药机构,定制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提高员工的健康素养和整体健康水平。
第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通过开发中医药健康管理App,提供在线中医药知识普及、健康咨询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发布中医药科普文章、视频,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范围[7]。鼓励中医药专家通过网络直播、线上课程等方式,与公众互动交流,解答疑问,提升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融合传统与现代,探索中医药文化跨界合作的新模式也是一种创新实践。例如,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如中药种植基地参观、药膳体验等,吸引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与文创产业结合,开发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中药香包、中药护肤品等,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五、小结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智慧,还具备显著的育人功能与价值。通过深入研究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 中医药文化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机制。对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探讨:中医药文化育人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医药文化育人对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的价值,可以有效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社会和谐,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以及推动社会实践融合等路径,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与价值,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姜海珊.当前农民工医疗状况分析——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人民论坛, 2016.DOI:CNKI:SUN:RMLT.0.2016-17-058.
[2]王晶.吉林省某高校留学生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调查研究[J].信息周刊, 2019(43):1.
[3]叶姣云,唐冲.基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7(A01):3.
[4]陈小平,江娜,严暄暄.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特质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7(4):3.
[5]李晓峰,许守年.吉林省政府下发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 25(5):1.
[6]李晓,李宝琴,李昂.中医药文化视角下关于中医药人文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医药导报, 2019, v.25;No.343(21):120-123.
[7]张韫.浅析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传承[J].当代教育, 2020(1):5.
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 Value, Pathway
1页 / 共 页
[1]基金项目: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宁波市医药文化研究基地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医药文化育人功能分析与实现途径研究(课题编号:NY202314)
第一作者简介:吴腾龙,1993年4月,男,河南扶沟人,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罗文富,在读博士,新疆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