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济南 250109
摘要:《浮生六记》是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分析林语堂译本《浮生六记》在文化负载词中的语言、文化与交际维度的翻译技巧。适当的翻译转换能够使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原著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浮生六记》;翻译技巧
在翻译领域,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立体转换”原则给翻译实践带来了深刻的理论启示。“立体转换”翻译方法涵盖了语言、文化和交际的适应性选择。语言学、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构成了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语言、文化和交流在翻译中交织在一起。翻译不仅是一门语言转换的艺术,也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1.语言维度的自适应选择与转换
《浮生六记》是一部充满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的文学作品,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在翻译中十分重要。首先,在语言风格的选择上,译者需要根据原作的文体特点和语境,合理选择译入语的风格,这样才能保持原作的美和文学魅力。例如,沈复文章《浮生六记》的标题“浮生”源自《庄子》第15章。而“浮生”这个词更为人所知是因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哀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有长久而恩爱的婚姻,走过千山万水,在贫苦中历尽艰辛人到中年,又遭受了丧妻丧子的痛苦。作者选择了“浮生”一词作为标题传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受。翻译时题目定为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与原文的语言风格相适应,用准确的词语再现原文的情感,使译文更好地被英美读者所理解。
其次,在词汇和表达的选择上,译者需要考虑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语义,以及目的语读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译者可以根据语境和意境的需要,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解释、注释和调整。特别是在处理特定的文化隐喻、符号和习语时,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对等转换、借用等翻译策略,以适应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读者的理解。如“余性爽直,落拓不羁;芸若腐儒,迂拘多礼。”(沈 22)译为“I am by nature unconventional and straightforward, but Yun was a stickler for forms, like the Confucian schoolmasters”。(林 23)例中两组并列的短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短小精悍的特点。因为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句子往往缺乏主语,对连接词的依赖很少,主要依靠词间的逻辑关系来贯穿整个句子;另一方面,英语是一种连接语,对连接词的依赖程度很高,这从原文和译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由于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译者应考虑到目的语的语言习惯,以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顺利地表达翻译。
2.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浮生六记》是一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在翻译中适应文化维度的选择和转换非常重要。首先,译者需要考虑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并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这包括对习俗、传统、历史事件等文化元素的解读和调整,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著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如:在“余生乾隆癸未年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一句的翻译中,林语堂先生将“乾隆癸未年冬”翻译为“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向他的目标读者介绍了清朝的乾隆帝。译者的自适应翻译选择过程既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又清晰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时间,使读者能够快速定位相应的时间,成功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如果译者硬是按照原文的时间顺序方法来翻译,读者就可能难以理解,进而对原文毫无概念。
其次,译者应注意原作中的文化隐喻、典故和独特的文化视角,并将其翻译成相应的目的语文化表达。这可能涉及在译入语中使用相似的典故、文化符号或相似的文化隐喻来代替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从而使译文更接近译入语文化。如《喜结连理》(卷一闺房记乐)中写陈云生平提到陈云时写“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沈 4)。 原文为五字两行诗,句式为对偶。“秋”对应于“霜”、“侵”和“染”。对于“瘦”和“肥”这两个词的英文翻译,他并没有像白伦和姜素慧那样把它们直译成“thin”和“fat”,而是翻译了原诗的意境,分别译为“slender”与“full”。林还增加了“grow”和“bloom”两个动词,使它们符合英语语法,使翻译更加生动。
此外,在处理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时,译者还应注意对原作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传递。这就要求译者深刻理解原著中人物的背景、心理和情感变化,并将其有效地翻译成目的语,确保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
3.交际维度的自适应选择与转换
交际维度的翻译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读者和语言习惯,对两种语言潜在的交际意图进行适当的、有选择性的转换。在交际维度层面,译者需要翻译相关的文化背景,使读者和作者能够通过译文进行对话,达到交际的目的。如:
余曰:“姑往探之。”招小艇渡至邵船,但见合帮灯火相对如长廊,寮适无客。鸨儿笑迎曰:“我知今日贵客来,故留寮以相待也。”余笑曰:“姥真荷叶下仙人哉!”(沈 258)此处,原文本使用了一个明喻“合帮灯火相对如长廊”。翻译过来就是“The boat lightsshiningintwoparallelrowslikealongcorridor”,也用了一个比喻。“荷叶下仙人”意味着媒人,隐喻性的修辞,翻译为“仙女”。虽然英语中不再使用“荷叶下的仙女”来暗示媒人,但“荷叶下的仙女”仍然保留了原来的修辞格。但是读者可以从语境中理解它,所以它也是一个隐喻。
综上所述,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立体转换”视角来考察林语堂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出林语堂灵活运用了多样化的翻译策略来适应不同的情况。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充分考虑了文化和历史因素,以确保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这种选择与顺应凸显了译者的中心思想在翻译策略选择中的核心作用。
Bibliography
[1]Sanders,Graham.Six Records of a Life Adrift. Indianapolis and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2011.
[2]陈茜,杨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浮生六记》赏析——以林语堂译本为例[J].汉字文化,2021(12):154-156.
[3]殷鸯,陈科芳.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J].语言与文化论坛,2023(02):105-116.
[4]刘奇. Mona Baker 叙事理论视角下《浮生六记》重构策略分析[C].长春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全玉媛 女 山东协和学院英语专业学生。
李春燕 女 山东协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传播与跨文化研究。
论文来源:本论文依托2024届毕业论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翻译技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