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时间本质 促进量感发展——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9
/ 2

聚焦时间本质 促进量感发展——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为例

余莹莹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安洲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关于时间的认识,主要分4个阶段,第二阶段“认识几时几分”包含的知识点较多,是一节后续生长课。本文以“认识几时几分”为例,在分析教材,研读新课标后,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顺着学生的思维,寻找学习生长点。就着学生思维的困惑处,调整改进教法,挖掘时间本质,找到正确认读钟面的方法策略,培养学生时间量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时间量感;动态联动;本质;教学

上学期,学校开展了“落实课标理念,改进教学方式”的课例展示活动,我们组研磨的是《认识几时几分》一课。在一系列研讨和模拟的过程中,我对认识时间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对教研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深耕细研——基于理论依据的教学定位

选定好内容后,大家便着手进行解读,集思广益。在第一次小组研讨会上,我们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以下几分方面:

(一)梳理教材,明确教学内容

通过梳理教材,我们发现小学阶段关于时间的认识,主要分4个阶段:会认、读、写整时→认识几时几分→认识秒→认识年、月、日,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本次研讨主题“认识几时几分”属于第二阶段“认识时间”中第一部分内容。其中,从静态认识转变到动态认识时间,感受时间无时无刻的流逝,理解时针、分针的联动关系是本课的重难点。

(二)研读课标,聚焦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2022版)》把“认识时间”的内容从“数与代数”领域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倡导经历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观察、分类、探讨等过程,理解常见时间单位的量。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用真实情境串联整节课,用数学的眼光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相关问题,并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结果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数学理解。

(三)重拾经验,寻找学生生长点

基于学生经验是数学教学的必经之路。经过梳理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前的已有经验是:知道钟面三元素(数字、指针、刻度),会认读整时。同时,学生生活中能接触到钟表,有大量看钟表、认识时间的机会。再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我们思考:教学要帮助学生重拾已有经验,找出学习困难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二、推敲教法——基于教学实践的路径优化

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钟面上各元素,理解1时=60分;2.知道分针和时针的走动规律,能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3.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会认、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分针和时针的走动规律。在此目标上,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

(一)选择有效学习材料

虽然我们已经充分梳理了教材,研读了课标,分析了学情,但在模拟上课后,我们很快发现了问题,直接给出教材上的例题,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过于枯燥,无法激起他们探究兴趣,整节课课堂氛围不够。于是,我们对例题进行改编出示7:00钟面→7:15钟面→8:38钟面→动态呈现11:07,11:38,11:55,11:59,12:00钟面,让学生在认读时刻的真实情境中梳理出“分针走1大格是5分,走1小格是1分……”,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认读方法,又帮助学生动态地认识时刻。               

(二)厘清时间认读策略

再一次试教,从认读复习,到认识几分几时,得出时针、分针的行走规则,再到分针和时针的联动,环节完整,学生积极性高。但在认拨9:55钟面环节出现了卡壳,很多同学拨出了两个不一样的时刻。我们小组再次进行讨论。于是,我们对“动态呈现11:07,11:38,11:55,11:59,12:00钟面”这一环节再次进行细化,总结出对于特殊时刻的认读,先看分针,明确是快到整时,还是整时过了一些,再看时针,读出钟面时间。

(三)回归生活体现价值

经历多次小组讨论、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已经越发成熟了。课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

本节课的学习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没有相通的地方呢?于是我们想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把课堂所学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介绍古代的日晷,了解中国古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明确为了更加精确,人们发明了分针、秒针。

三、切换视角------基于实践后的星火点燃

曹培英老师曾说过:“唯有基于儿童、基于数学,才能实现学生学业与教师发展的最大化。”在不断的解读与改进的过程中,我对这节课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一)从静态认读动态联动

把时针、分针完全割裂开处于静态认读,违背了时针、分针运动的联动性。数学学习是建立在理解和推理上的,给学生一连串动态的认读时刻,不仅能让学生在认读过程中梳理出大格、小格的知识点,更是让学生动态认识时刻,感受时间的变化,体会时间本质内涵。

(二)从无所适从有序思考

“7时15分”读成“7时3分”,以及在拨9时55分时,把时针拨到9的附近,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有效的认读策略。数学要有优化思想,面对学生的困惑,适时给出方法策略的引导、总结,有序思考,用算式计算。当困惑于时针的指向是不到9,还是超过9时,得出看时针已经不能正确地读出时刻,要先看和拨分针,达到突破认读不到几时是几时几分的难点。

(三)从数学理解生活日常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课堂上接触的都是常规钟面,而生活中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钟面,有的钟面上只有数字3、6、9、12四个点位,有的一个数字也没有,有的还见过只有大格无小格的钟面……如何发挥数学学习的价值?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正是数学学习价值的体现。

一次教研,一次反思,一次教研,一次进步;《认识几时几分》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实施路径的改进,让量感的培育不断深入,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是让我们所有参与教研的老师更加深入地研读教材和课标,进一步明白了学生已有经验的重要性,也为我们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打开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为什么要强调量感 [J].小学教学(数学版), 2021(10).

[2] 陈炜萍.理解刻度本质 动态认识时间[J].小学教学参考,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