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学府东街小学 044600
人生会经历三个阶段:阅己—越己—悦己,这三个阶段与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也高度契合。“阅己”就是在实践中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短板,从而找到自己成长的目标和方向;“越已”是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打破固有的认知和观念,成为一个有底气、有能力的专业型教师;“悦已”就是接纳自身的不完美,笃定于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从教三年有余,虽然在漫漫人生路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于我而言,这三年确是沉甸甸的、厚重的。
一、阅己——在实践中磨炼
作为年轻教师,常常听到这句话: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思索之间,我向漫漫历史长河中站着的圣贤先师望去,从陶行知先生身上,我看到了:何以为师。师者,以信仰、以坚守、以责任、以仁爱,虽警醒自我,却时时忽略,并刻意忘却,在追求成绩的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也在时刻反思,寻求最正确的路,钻研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夹杂着线上教学的新问题,有时也会感觉力不从心,不知道是否会跑偏,内心充溢着复杂的情感,压力、诚惶诚恐的迷茫……偶然间读李希贵校长《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篇“千万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让读初一的儿子和读初四的侄女共同参加了高三语文考试,结果出来让人尴尬不已。离高三一个差六年,一个相差三年,他们少受了这么多年语文老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成绩和高三学生却是如此接近!原因为何,是他们有大量阅读。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索、感悟,有着提高语文修养所必需的大量语言材料的积淀。而这,恰恰是老师讲授代替不了的。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这本来应当是语文学习的常识,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回头审视我自己的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发现走着走着,在一声声“快、快点”中变成了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让我不得不直面教学的尴尬,极力想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二、越己——在求索中成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学行为、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取取、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总结经验。
依稀记得第一年从教,被家长以“刚毕业、过于年轻”为理由提出质疑,这让我倍感压力。很快,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才是一个老师的主阵地,但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天赋型教师。刚开始,站上讲台总是不够投入、被环节所困,游离在课堂之外,但站好讲台是一个老师的必修课,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与同组老师们的鼓励下,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公开课。
初课堂《掌声》的颓唐,《西门豹治邺》的顾此失彼,接二连三的挫败,让我对讲课有种莫名的恐惧与抵触的。但我深知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痛,这是青年教师必须走的路,纵使艰难也要奋力向前。于是,我努力去填补知识的不足,我翻阅教参,研读语文要素,搜集优秀教学案例,观看名师讲课视频,从模仿中成长。可是谁曾想在公开课初选课时就让我犯了难,是选择我感兴趣的“人文历史”类还是“宏大的爱国主题”,思来想去,由于这两种都尝试过,又想有新体验,思虑再三选择了我并不擅长的“柔情细腻的情感主题”——《祖父的园子》。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反反复复地读,在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后,发现只有基于文本,才能深挖文章的内核,体会背后的情感。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你不能够把课上得精彩,因为你没把自己融入课堂。上公开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和婧婷摸黑在录播室练了又改改了又读,从口头语到朗读的语速、语调,生怕出了岔子丢了人。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站上台的那一刻,我的内心竟出奇的镇定,那节公开课完成得很顺利。的确,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让自己提升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多听,勤思,切合实际地去置身课堂,感受课堂氛围,陷入绝境处,才是积蓄力量时。
三、悦己:在重构中向前走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师者,如泽如炬,虽微致远。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除了上好课之外,全面育人也是主阵地。在课堂之外,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鲁迅曾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草。于是乎便能看见后面黑板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发现身边的小确幸”;“班级公报:为你点赞——专题化表扬”;“自主策划——开展契合时机的主题活动”;班级内的读书分享,争做小小主持人,让我发现李雨航丰富的阅读储备;小小历史家的焦星怡能神采飞扬地为同学讲述历代王朝将相。学校的阅读分享也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我们在多层次地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在紧跟时事热点,提炼归纳出观点,从搜集资料到验证对错到匹配材料与内容,从头到尾我一直贯彻“相信”二字。当然班主任工作也不尽然是神采飞扬,焦头烂额、状况频发更是常态,同学间闹矛盾需要调节的,父母离异无心学习的,态度不端正的,更有甚者家长间闹矛盾拉群辱骂的……,让我一个自认为脾气还不错的人,变成了“易燃易爆品”,也总是在试图想要逆天改命和心灰意冷中自我怀疑、推翻又重构,如此往复。为此我也做出改变:鸡汤文学、穿插时事热点、播放纪录片等等,尽管如此,收效甚微,依旧是不为所动的后进生与无动于衷的家长,就连数学杨老师在期末考完更是质疑自己、深感力不从心。怎么办呢?说到底还是心态不对,改变不了他人,只能改变自己。
曾看过这么一篇文章《潜水洼里的小鱼》:海潮将成千上万条小鱼冲上沙滩,搁浅在一个个小水洼里……一个小男孩在海滩上奔跑,他捧起一条又一条小鱼,奋力地将它们扔回大海。身边的大人问道:“孩子啊,别忙了,这么多的小鱼,你一个人救得完吗?再说,谁在乎呢?”小男孩头也不回,说:“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这条,还有这条……”第一次读到这里时不禁动容,其潜台词是:还有我(小男孩)!我在乎!这条小鱼在乎!才猛然悟出,这就是“在乎”的感人力量,育之不当,乃源于“谁在乎呢?”如果不在乎他们的言行举止、感受、一颦一笑,情绪迸发乃至内心情感,孩子们又怎会在乎老师的存在呢?又何谈尊师呢?他们有理想、有自尊、有差异、有个性,他们天真、单纯、活泼、好奇、想学习、渴望关爱。
你看,学生就是一条条活泼泼的小鱼,自有他的生命成长规律。做老师的首先要尊重“每条鱼”的生命意识,再去寻找他们的生长规律。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微信公众号的宣传语——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希望新的学期我应该并且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成为一位“品牌教师”。这个“品牌”不是一张获奖证书,又或是一个荣誉称号,而是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真正练就自己的“一招鲜”,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这一招”亦或是上课、研课;“这片天”亦或是在课堂教学处、班级管理中。总之,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我们努力的背影便是学生最好的课程。
阅己(向下扎根)—越己(向上生长)—悦己(向光而行),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心之所向,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