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习作支点,活跃习作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9
/ 2

架起习作支点,活跃习作思维

徐莲莲

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标十分强调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将练笔贯穿于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始终,寓写于乐。有效运用支架,明确支援内容,改良习作指导的程序,优化指导策略,建构教学模式,努力架起学生习作的支点,活跃学生的习作思维,获得习作方法。

【关键词】活跃   支点  习作思维

近年来,我们一线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的习作,课堂上教了一篇勉强会写一篇,老师没有指导的就不知道怎么动笔。二是课堂上老师指导的作文,写出来千篇一律。我们教师在习作课堂上指导学生习作,经常是用范文来指导,用讲授来指导,上课模式固定化。教师的指导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自由习作做了强势干扰,无法真正启动学生的自主思考,而是异化为对学习行为的替代。那么如何保证学生习作的自主,又充分启发和支持学生的习作呢?架起习作支点,让学生获得适恰的帮助,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能活跃学生的习作思维。学生的每一次习作不仅是真正意义的创作,还应是一项有针对性的习作能力的习得。学生在多样化支架的帮助下,深入分析、思辨、迁移、运用,思考“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自主习作,在习作中得到可迁移的方法,发展习作思维。

一、触发习作动因,表达真实感受

学生在谈及写作的时候老是面露难色,一脸的不情愿。是啊,想想我们写作文使用的是书面语言,主要仰仗一学期八个单元的习作教学课,很多时候学生都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缺乏习作动机。我们可以从语文课堂着手,读写结合,寻找写的点,让学生尝试表达真实感受。完整的习作过程包括萌发动机、审题立意、选择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达感受和修改完善等。在习作过程中,情意表现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能保证习作过程的真实性,因此触发学生的习作动因,让学生表达自我,表达真情,表现出真正的作者意识就非常重要。

(一)课堂练笔,激发说的兴趣

化外部行为为学生的内部行为,就要触发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拥有习作动因。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读写训练活动,搭建随堂小练笔平台,激发学生说的兴趣。统编教材三下第13课《花种》课后就安排了一次小练笔:“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你喜欢的花”。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非常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学习花开的不同表达方式。再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小练笔中去。引导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出示课文中描写花开的语句:“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生动优美。都是写开花,作者却可以写成不同方式地盛开,所有景物在作者笔下都活了过来。比如学了《草原》,就可以让孩子写“去公园”的一些作文的开头有所改变,可以变成是:这次,我又来到了塔山公园。不要让文章落入俗套,给人要有特别的感觉。一个高明的厨师用同样的原料能做出几道色、香、味完全不同的菜,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用语优美,用词灵活多变,学会“换一种说法”,这样写出的事物才会特点鲜明,事物状态才会生动。老师可以问孩子:“你们能学着用文中的表达方法先说一说吗?”然后出示牡丹花、向日葵、桃花、蝴蝶兰、荷花、凤仙花等图片,让学生利用精彩点进行仿说。生活处处皆语文,紧扣教材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读写训练题,他们比较感兴趣,也能说得更精彩。

(二)合理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情意支架不是外在的给予与标签,而是唤醒、触动、激发,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我的世界”。教师可以尝试在“读”中激发学生想象,为“写”储备丰富的表象。有了想象,读写活动才会丰富多彩,生活才会情趣盎然。当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去表述自己喜欢的地方,能让学生“易于动笔”。比如可以指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习得方法,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受等方面写出家乡一个季节的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了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第二首小诗《江上》后,可以让孩子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根据想象画面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字。然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几个童年有趣的场景,想象画面,活跃思维,自己进行自由创作,让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最想说,最感兴趣的画面。

二、架构习作图示,发展习作思维

习作的思维主要指习作表达中,从意图、架构、段落、层次、文体等多角度进行考虑的思维活动。在习作过程中,思维表现是学生习作的关键,能保证习作内容的架构,确立主旨,完成习作框架。

(一)审题立意,学会规范表达

不管是命题习作还是自由习作,明确习作意图是习作思维活动的第一步:为什么而写?想传达给读者什么感受?

我们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最值得学生借鉴的就是规范的选词、造句、结构,同时赏析课例中的明显的写作方法,形成规范化语言图式,养成规范化表达习惯。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课《燕子》中第一段: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式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评一评名家名作写得这么好,哪里让你感觉到好?及时进行词组填写式练习说燕子的外形,然后迁移运用,学着介绍其他的动物。

(二)材料选择,进行语言实践

习作材料的搜集、选择与立意紧密相连。“有米方可炊”,学生在习作时根据立意主旨选择材料,是紧接审题立意的第二步习作思维活动。这一思维活动中,需要帮助学生挖掘属于自己的习作材料。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课《荷花》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在作者的笔下,一池荷花色彩鲜艳、形态各异,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语言朴实简洁,想象丰富 ,富有感染力,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三)谋篇布局,合理安排材料

选择习作内容后还需要合理安排材料,材料组织的先后、详略、过渡连接都关系着习作的表达意图。例如教师可以以《顶碗少年》一课为例讨论文中的三次顶碗过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失败的过程描写详于成功的过程描写,从而帮助学生明白材料的详略与表达意图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就能在自己的单元习作中根据各自的表达意图有详有略地安排习作材料。

三、有效运用支架,活化习作表达

(一)情境支架,唤醒生活积累

写作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但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对客观生活和主观感受的记录与传达,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复现,尤其强调“我”的视角。因此,希望通过情境支架,启动学生的记忆与想象,联系自己地生活经验。

(二) 图示支架,显现思维过程

如何将习作思维过程变得显性化,图示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一个清晰的脉络。利用图示这个支点,把一些难懂的抽象语言转化为图示,通过视觉刺激,留给孩子一个明显的抓点。图示可分为导图、示意图、结构图、表格等。图示支架不是简单的化文为图,也不止于让学生串联图示信息进行“看图说话”,而重在从具体到抽象的图示建构。关注图示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的习作和思维趋向结构化。

参考文献:

[1]郭昶.小学语文链接式教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2]肖复兴.我教儿子学作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

[3]周子房.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5(7)

[4]何捷.儿童写作教学中“例文介入“的观照与思辨[J].语文教学通讯,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