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59)
摘 要: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将创新与思政相结合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夯实思政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主要途径。首先分析了创新与思政在人才培养与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内在联系,同时指出当前课程教学的困境;然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资源、评价考核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意见与改革措施。最后,以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为例,探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创新与思政元素的融入,并对近两年的实施成效进行对比分析,以说明改革思路与方案的有效性。
关键词:创新;思政;教学;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并寄望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可见,深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教学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社会需求与环境的变化,更根源于教育内部对改革的迫切需求。
课程教学一般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即便加入思政内容也往往与现实社会实时状况脱节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新变化,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许多老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缺乏多样性互动,对实践验证与创新环节不够重视。这种教学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且,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通常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片面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际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面反映其综合素质。这些局限性导致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如何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是高校教书育人使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创新与思政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关联
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内容和模式,可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成效。
思政是创新的思想引领。思政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为创新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可见,创新与思政的内在联系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既存在差异又具有一致性,如表1所示。创新和思政都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其中,创新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而思政则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创新和思政的教学内容可以相互融合。例如,在讲述创新案例时,可以结合时事丰富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创新背后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等问题。这样的融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创新和思政的深层次理解,提高育人效果。其次,教学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为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例如,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思政知识;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创新方法的应用,可以促进思政教学更加生动、丰富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表1 创新与思政的重要性和内在联系
创新 | 思政 | |
教学目标 |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
教学内容 | 引入跨学科知识、时事热点,注重案例分析 | 注重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传授 |
教学方法 | 启发式、探究式、情景式、项目式等创新教学方法 |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
实践活动 | 提供社会调查、企业调研、模拟探索等实践途径 | 组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
评价体系 |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 考试、作品评定等评价方式 |
素质素养 | 教师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 教师具备扎实的思政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
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厘清创新与思政的相互关系,构建新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创新与思政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既有创新精神又具备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2创新与思政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
通过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同时,通过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因此,构建创新与思政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开展和实施。
2.1教学目标中的创新与思政元素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等方面内容。在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能力目标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价值观目标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为例,在明确并细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项目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政思维,如“虚拟局域网VLAN构建”、“划分子网”、“RIP与综合组网”、“Wire shark网络监控与分析”、“Socket通信TCP编程”、“网络攻击与IP欺骗”、“数据加解密”等系列实践项目,强化理论与应用的结合。以工程问题为入口,以学生创新思维激发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从职业素养的养成、中华文化、国际时事、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和思政元素,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职业素养。
2.2优化思政内容强化创新实践
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迭代更新。教师要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将最新的信息和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同时,教学内容应该注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鼓励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和创新。
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议题式、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其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教学、在线讨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渠道。课程教学改革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包括设备、场地、师资等,提高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水平。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与力量,培养其创新思维。
2.3考核评价与质量保障机制
构建完善健全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维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考试、作品评定、路演、答辩、口头表达等,从多个角度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评价体系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将考核与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方向。根据考核与评价结果,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
此外,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素养与能力,以适应创新与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创新。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实施成效分析
《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元素。首先,革新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使专业知识具有更明显的创新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其次,改变了传统的重专业知识、轻德育教育的现象。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国家情怀、职业素养等实例,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再者,通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促使教师更新和探索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通过在我校华罗庚学院信息大类专业2023和2024连续两个学年的创新课程思政实施,有效促进了“教、学、思、悟、研”一体化,增强了课程“仪式感”,使学生和老师成为“荣誉共同体”。具体表现在:提高了上课积极性,学生上课抬头率、作业实验认真度、课堂与老师的互动等都有显著提升。图1为华院223班2024学年期末考核情况,其中最高分95.0最低分64,平均成绩82分。80分以上高分段17人,班级占比73.9%。比上学年的两个班级分别提高了12.3%和9.2%。结果表明,通过开展创新与思政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实现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图1 实施成效情况
4结语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创新与思政是其双重使命。思政引领创新,创新丰富思政。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趋势既体现时代性,又呈现多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这些改革和创新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宁德鹏,何形形,何玲玲,邓君雪.高校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深度融合路径探赜[J].江苏高教,2023,4:102-106.
[2]段世飞,阚阅. 回答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三个根本问题.光明日报,2023-07-11.
[3]申江卫,张政,郭凤香等.面向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的车辆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8:145-148.
[4]孙静,韩明毓,李桂红.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慕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 教书育人,2022,12:100-103.
[5] 李平.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守“正创新,正道致远”探析—评《中国共产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J].领导科学,2023,1:150-151.
[6]李伟弟,柏一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出场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探赜[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8:57-64.
[7]刘景泰,许丽,孙月等.虚拟仿真融合机器人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415:11-12,16.
[8]郝保英,王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0):106-112.
联系方式:刘锁兰,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西太湖校区图文中心楼810室(213159); liusl@cczu.edu.cn 电话(微信): 13813668078
作者简介:刘锁兰(1980—),女,江苏泰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导,研究方向:教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与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102128009、220605181012316、20230111222)、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QZX23020482、QZX22020554、QZX23020623、GJY23020014、2021BDJY06)。常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课题(YJK2021032、YJK20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