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决模式在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方法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25
/ 2

聚焦解决模式在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方法及效果分析

张丹丹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中聚焦解决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本院80例慢性病患者(2022.01-2023.12)深入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护理),各组40例,分析两组负性情绪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负性情绪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慢性病患者护理时,采用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护理可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慢性病;心理护理;聚焦解决模式

WHO报告显示,至2030年,慢性病患病率可增加至40%,且预计有5 3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总死亡人数的82%[1]。因该疾病病程长,多数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抗拒心理,导致负性情绪,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既往临床多采用常规心理干预,虽可达到缓解负性情绪的目的,但很难完全解决患者心理问题。聚焦解决模式是一种积极心理干预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患者潜力给予尊重,开发与利用解决问题的资源,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文以本院80例慢性病患者为例,探究聚焦解决模式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80例慢性病患者(2022.01-2023.12)深入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组40例,

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2、18例;平均年龄(45~77)(61.15±5.36)岁;平均病程(1~7)(4.21±1.51)年。

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4、16例;平均年龄(46~76)(61.23±5.14)岁;平均病程(1~8)(4.32±1.33)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生命体征稳定;②无精神疾病;③无残疾、行动不便;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④患感染性疾病患者;⑤研究期间退出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指导:鼓励患者表达内心,耐心讲解该疾病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1次/d,20~30 min/次。(1)问题描述:与患者构建良好的互信关系,对患者心理状态、性格全面了解,引导患者表述内心情绪与想法,描述此刻心理状态,分析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原因,并给予心理疏导,如“对该疾病了解吗?”“您怎么看待负性情绪对机体产生的危害?”“您缓解压力方法有哪些?”等。(2)建构目标:依据患者病情对问题进行总结,并制定护理目标。了解该疾病患者治疗感受与期望,并与之共同制定康复方案,畅想未来,如“您的心情如何?”“您对制定的目标满意吗?”等。(3)问题探讨:与患者探讨治疗期间的心境,引导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之认识到焦虑的危害,并与之探讨具体危害与收益。(4)反馈:探讨患者护理后的感受,分析自身资源与优势,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同时做到及时反馈。(5)评估

进步:对患者处理问题能力及时评估,并探讨心理改善情况,讲解社会支持途径,对患者表现给予肯定,确保方案制定的可靠性。

1.4 观察指标

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SAS>50分为焦虑症(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69分);SDS:轻度为53~62分,中度为63~72分,重度为>72分。分值越高,负性情绪程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s)用t检验,计数资料(n,%)用X2检验,当(P<0.05)时,代表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负性情绪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s,分)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40)

57.79±5.51

54.64±5.20*

66.23±4.48

55.59±5.56*

观察组(n=40)

57.69±5.23

46.39±5.18*

66.34±4.56

44.57±5.42*

t

0.083

7.109

0.109

8.976

P

0.934

<0.001

0.914

<0.001

    注:与组内干预前对比,*P<0.05。

3 讨论

慢性病是一种病程长,病因复杂,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2]。文献报道显示,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与年龄、经济状况、疾病认知度等密切相关[3]。对该疾病不了解,文化程度偏低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对心理护理质量有较高要求。为此,本文尝试采用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护理模式分析在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强调以人为本,对患者内在潜能全面开发,提升内心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提高正性愉悦感,增强治疗信念[4]。本研究发现,组间对比,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更低,表明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确保情绪达到稳定状态。可能是因在对患者实施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护理干预时,可从患者内心角度采取干预措施,可满足其心理需求,同时与患者共同制定护理方案,并以目标达成形式进行施护,以此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有助于负性情绪的缓解。通过问题描述、建构目标、问题探讨等模块,可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转化为护理目标,以此提升护理信念,进而改善其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护理可显著缓解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李芳琳,姜桐桐,余一彤,等.慢性病患者健康心理控制源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5):796-800.

[2]汪晖,刘于,杜美晨,等.心理弹性在住院慢性病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生存质量间的中介效应[J].护理学杂志,2022,37(17):76-79.

[3]王正君,叶青芳,秦津,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弹性的潜在剖面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27):3759-3764.

[4]杨姣姣,宋润珞,宁亚琦.聚焦解决模式应用于慢性病患者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24,48(6):76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