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医院 神经内科 江苏 淮安 223200
摘要:目的:分析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动脉溶栓组(30例)和静脉溶栓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治疗后7天、14天,动脉溶栓组NIHSS评分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能提高血管再通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动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效果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及时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液灌注是治疗的关键,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2]。动脉溶栓是一种直接将溶栓药物注入闭塞血管的治疗方式,与静脉溶栓相比,可能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和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旨在分析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②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③年龄18-80岁;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有出血倾向;③近期有重大手术史或创伤史;④对溶栓药物过敏。将6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每组30例。动脉溶栓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8岁,平均(62.5±8.3)岁;发病时间2-5小时,平均(3.2±1.5)小时。静脉溶栓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9岁,平均(61.8±7.9)岁;发病时间1-6小时,平均(3.5±1.8)小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动脉溶栓组采用动脉溶栓治疗。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送至闭塞血管处,注入溶栓药物(尿激酶或阿替普酶)。尿激酶剂量为50-100万U,阿替普酶剂量为20-40mg,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及血管再通情况。
静脉溶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给予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尿激酶剂量为100-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30分钟内滴完;阿替普酶剂量为0.9mg/kg,其中10%在1分钟内静脉推注,剩余90%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溶栓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及神经功能变化。
1.3观察指标
血管再通率:治疗后24小时内通过脑血管造影(DSA)或头颅CT血管成像(CTA)评估血管再通情况。血管再通标准:闭塞血管远端有前向血流恢复,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达到2b级或3级[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NIHSS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以()表示连续性变量资料,行t检验;用(n,%)表示定性资料,行X2检验,由SPSS25.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结果为P<0.05时差异显著。
2结果
2.1血管再通率比较
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90.0%,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66.7%,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见表1。
表1
组别 | 例数 | 血管再通 | 血管未通 |
动脉溶栓组 | 30 | 27(90.0) | 3(10.0) |
静脉溶栓组 | 30 | 20(66.7) | 10(33.3) |
X2 | - | 20.3760 | |
P | - | 0.0000 |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后7天、14天,动脉溶栓组NIHSS评分低于静脉溶栓组,见表2。
表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7天 | 治疗后14天 |
动脉溶栓组 | 30 | 15.8±3.2 | 10.2±2.3 | 7.5±1.8 |
静脉溶栓组 | 30 | 16.2±3.5 | 12.8±2.6 | 9.6±2.1 |
T | - | 0.4620 | 4.1024 | 4.1586 |
P | - | 0.6458 | 0.0001 | 0.0001 |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动脉阻塞引起的脑组织供血不足,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其早期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恢复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坏死面积。溶栓治疗作为恢复血管再通的主要手段,分为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两种方式。本文通过比较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两种方法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探讨了动脉溶栓的临床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动脉溶栓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4]。动脉溶栓直接将溶栓药物通过导管注入闭塞血管,能够迅速、直接作用于血栓部位,增加血栓溶解的成功率,从而提高血管再通率。而静脉溶栓则需要通过全身循环才能到达病灶,药物作用相对间接,溶栓效果受限,因此血管再通率较低。此外,动脉溶栓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7天、14天均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提示动脉溶栓不仅能够更好地恢复血管通畅,还能显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这可能是由于动脉溶栓能够更迅速地恢复脑供血,减轻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5]。
综上所述,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在提高血管再通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安全性较好,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其技术复杂且存在一定风险,仍需根据具体病情及患者个体差异,综合评估后决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康萌,赵振强,赵博,李威.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进展与展望[J].重庆医学,2024,53(12):1883-1888.
[2]曹毅.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术与阿替普酶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3,29(06):82-84.
[3]胡亮,黄芳,吴剑.急性脑梗死经导管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21):3220-3222.
[4]苗志刚.动脉溶栓对时间窗内非大血管病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D].延安大学,2023.
[5]孟鹏飞.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婚育与健康,2023,29(0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