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府新区实外高级中学
摘要2021年,国务院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批复文件中要求国家植物园体系坚持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的同时,强调了“植物知识”同“园林文化”的融合展示。为“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研究以植物园为载体,融合入《诗经·国风》的内容,发掘和丰富园林植物意境的多样性,探究中国传统植物文化在植物园中的应用。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书画,实际调查等方式,创新性地结合线上和线下,通过互联网和教育性基地等平台,打造“APP+植物园”一体的植物园设计形式,将“诗经文化”运用于科普类软件和研学教育基地,旨在启发设计师结合传统文化去创造更具时代性的园林设计。
关键词:《诗经》,诗经植物,传统文化传播,传播策略,植物园,规划设计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诗经》中,约一半诗篇运用了植物一项,涉及一百多个植物种类,《诗经》的植物描写简单朴拙、活泼洒脱、不拘一格,于后世的植物意境描写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现代园林、植物园种类及数量大大增加,但更加关注生物多样性、植物学等方面,着重于视觉美学的塑造,往往忽略了植物所体现的文化传承。而得益于《诗经》丰富的内容和丰满的植物意境,诗经植物园的建设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国内外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潮,诗经植物园的建设同样顺应了当下潮流。
经过了融通课程中的合作分析,研究以打造诗经植物园,建立传统植物文化教育教学基地为目的,结合《诗经》中不同植物的地域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连锁体系”的植物园建设;根据各类植物的生活效用划分了展出区域;从园内细节布置入手,论述线下植物园内部设施设计,如药膳食堂等,着力打造出沉浸式诗经植物游览体验效果。
此外,研究将互联网融入《诗经》文化宣传,通过科普类APP展示传统植物文化;设计并定制相关文创周边,旨在创新文化宣传的方式,推动诗经文化的宣传。
一、《诗经·国风》中植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一)植物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1.茹慮
(1)原文赏析
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只要两心相知,何论贵贱贫富。
(2)研究综述
茹慮,最早出现在《国风·郑风·出其东门》中:“缟衣茹慮,聊可与娱。”以及《郑风·东门之墠》中的“东门之墠,茹藘在阪。”是一种早在商周的时候就用于提炼红色的植物染料。这种染料经复染后可以得到从浅红到深红等不同色调。
草木染色在古文献中早有记述,《汉官仪》“染园出卮苦,供染御服”。《史记——货殖传》“千亩卮苦,其人与千户侯等”,可见茜草早在周朝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杜燕孙氏在《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一书中,对茜草的染色进行了详细的解说,然而茜草素对棉纤维没有足够的亲和力,必须依靠铜、铝、铬等金属盐的媒染作用,在古代没有对这些金属盐了解过深,就是采用蓝矾、白矾等天然重金属盐,在纤维和染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提高色素的牢度。
《诗经》共涉及多种染料植物,而茹慮,专供染御服或能够彰显身份的颜色。诗经中有提到“缟衣”“綦巾”“茹藘”之服,其实本来是说明这个女孩儿身份卑贱的,但后来茹慮因为其颜色鲜艳,且赤色是显贵之色,所以身份发生转变。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周代社会,服装色彩体现出尊卑之别。按当时的传统,人们认为“青、赤、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其余作为便服、内衣、衣服内衬的颜色。《礼记·玉藻》记载:“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斋冠也。”在这段话中,区分贵贱的是经染料植物染制的冠带之色。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冠带是用“茹慮”来染制的。
(3)研究总结
中国传统植物茹慮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中华物质文化,它不仅是人间良药、丝绸染料,同时还富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和人文底蕴。同时它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因为染料植物是《诗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与其相关的色彩也无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愿诗经代代相承,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上生生不息。
(二)植物与人类社会情感阐释和需求的联系
1. 棘
(1)原文赏析
在《诗经·邶风·凯风》中,诗的前两章以凯风喻母亲,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凯风吹大了棘树,母亲养大了孩子。诗人又借寒泉滋养浚人,黄鸟歌唱悦人,以此反衬自己及兄弟不能安抚母亲辛劳的心。
全诗总体歌颂了母亲抚养七子之辛劳,诗人表达自己孝子婉曲的心意并对不能慰母之心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2)研究综述
笔者认为“棘”蕴含着思母孝亲,感恩母爱的情感。
上文引用的诗经选篇,是诗经中为数不多描述母爱的,提醒着我们每一位孩子都要感念母爱的甘霖。此诗的流传对后代有较大影响,后代诗词多以“寒泉”、“凯风”意象作为母亲的象征,以“棘”、“黄鸟”作为人子的象征。例如,古乐府《长歌行》中“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又如,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多种例子都能体现《邶风·凯风》对后世感恩母亲写作题材和思想浪潮的影响,并且在这些诗词之中,都有“棘”这种意象的存在,同“凯风”、“黄鸟”一样,都是感念母爱的象征。
着眼于“棘”,今称酸枣。核果近球形,熟时暗红色,可食,味酸。酸枣是蜜源植物,酸枣仁入药,能镇静安神。酸枣生于中低海拔向阳山坡,常与荆条组成荆棘灌丛,因此有“披荆斩棘”的成语。[2]
棘的枝干上长满了刺,保护着棘的果实不被动物吃掉。所以,棘如母亲一般保护着成长的孩子。人人都想做未成熟的酸枣,被母爱呵护着成长,可时光流转,我们长大,母亲衰老,我们也需唱响黄鸟之音悦母亲之耳目,采撷棘子赠母亲甘甜。这便是“棘”蕴含的感念母亲之意。
(3)总结
棘,集丰厚的文化意蕴与药用功能于一身。身披尖刺,是在对子孙精心的保护;随风而舞,是在表达对凯风的感念之意。棘,置身于《诗经》之中,是在教导中华儿女须有拳拳感恩之心,让感恩母亲的社会文化灿烂千古,让彼此之间的爱流淌不息。
2. 白茅
(1) 原文赏析
白茅最早出现在《邶风·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荑,即初生茅草的嫩芽。古时以白茅来象征婚媾。此诗中的白茅既是男子切切真情的流露,亦是先秦时期借物寓意、古人委婉纯朴的“情”之载体。
《郑风·出其东门》及《卫风·硕人》中,同样出现了白茅的身影,“出其闉闍,有女如荼”“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两句中的“荼”和“荑”均指白茅。“如荼”用以形容众女之青春美好,如茅花开时一片皆白;“柔荑”一句则以白茅细芽表现女子玉手的素净柔软。可见,白茅之美,在先人们眼中也象征着女性之美。
而对于白茅婚庆之喜的表述在《召南·野有死麕》有写: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诗中,男子以白茅包裹死去的獐、鹿送给怀抱春心的女子,无疑是其浓浓情意的寄托。白茅花开时清清滟滟、素如絮雪,恰好可比女子的清润秀美,其本身又是祭神的贵重之物,男子特意用白茅包束,更显敬重、也更能表达自己赤诚的心意。王先谦先生有言:“诗人览物起兴,言虽野外之死麕,欲取而归,亦必用白茅裹之,稍示郑重之意”。两重寓意相加之下,男子将其选作定情信物,暗含“以身相许”之情,既有对女子如玉之颜的含蓄赞美,更添吉祥禳灾之意,是他想获得美满爱情的体现。
(2) 研究综述
白茅在先秦时期地位崇高,祭祀仪式中常用作摆放祭品的垫草或用以“缩酒”,即将浊酒滤成清酒。《周易·大过》言“藉用白茅,无咎”,亦是以白茅礼神的证明。由此可见,白茅在古人心中有避祛邪禳灾之效,是吉祥高贵的象征。
在《诗经》中,素有以植物表爱情与思慕的传统。国风婚恋诗中,草脆弱但生命力旺盛,常被比作在情感方面处于弱势的女子。而白茅作为《诗经》所钟爱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诗经》中亦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象征。
(3)总结
白茅的礼神之用及其婚恋之喜,为其赋予了独特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又强化了白茅的外在形态美。在内外两重作用的升华之下,白茅不断被赋予新的意象表达,在不同的诗文中皆含有鲜明的“我之色彩”。
二、以诗经元素为蓝本的原创设计
(一)研究综述
近年来,现代园林、植物园种类及数量大大增加,但更加关注生物多样性、植物学等方面,着重于视觉美学的塑造,往往忽略了植物所体现的文化传承。而得益于《诗经》丰富的内容和丰满的植物意境,诗经植物园的建设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基于这一点,笔者创造性地提出了“诗经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及相关科普类APP的设计。
(二)诗经元素在植物专类园中的应用
1. 区域规划
根据各地地理要素及植物在传统文化里的应用方式,园区立足于“生活中的诗经”这一主题,内将会展出六大植物区:药用植物区,农耕植物区,观赏植物区,纤维植物区,染料植物区,水果区。
图1-1 诗经植物园游览地图
2. 游览方式
盖因《诗经》的来源为黄河流域一带,植物园将游客入园,及移动的主干道打造成了人工河,游客可以在船坞处乘船顺流而下,感受不一样的出行体验。园区在六大板块都设有船坞,方便游客出行。
园区内部设有大量陆路及小径,便于游客游览和观赏。
3.观赏植物区
诗经时代人们比较重视植物的实用功能,在己经出现的园囿等园林雏形之中,植物并不是主要的观赏对象,但是有些花开艳丽、枝叶青翠、观赏性强的植物也得到了诗人的关注,成为情感的载体,如桃、李、唐棣、木槿、荷花、芍药等。[4]
园区内将设置专有的观赏植物园林及住宿区,提供放松和打卡拍照等活动。
4.水果区及药用植物区
《诗经》中的水果大多以釆集野生植物为主。除了食用之外,有些水果还被当做礼品用于传达情意,也有的水果与盐一起做调味品醋。[4]
水果区和药用植物区共同位于园区的江心处,两区域间设有药膳堂,可以提供游客餐饮服务。药膳食堂之中的食物来源于诗经,如“黍”、“稌”、“高廪”,给予游客古时的饮食体验。药膳食堂也将出售传统糕点,以供游客品尝。
5.染料植物区及编织植物区
根据《诗经》中“荩草”、“茜草”、“蓼蓝”等传统染料的制作、染色过程;根据“葛藤”、“大麻”和“苎麻”等,可于染色坊、编织坊开设“纺织”、“编织”等体验课程,可提前在官方APP上预约,由工作人员带领体验。
6.农耕植物区
园区将开辟部分区域作为传统的农耕区域,种植《诗经》中的“黍”、“稌”、“高廪”等,游客可体验真正的农耕生活。
农耕植物区内设有访村庄设计的客栈,入住客栈的游客可免费体验耕种、生活作坊、食物采摘制作等活动。
7.活动馆
园区内部设有大型活动馆,用于接待游客、研学活动等,更加细致深入地展示传统植物文化。
(三)诗经元素在植物科普类APP中的应用
1. 《诗经》基础植物科普
立足《诗经》典籍,遵循科普APP设计的科学性、逻辑性原则,将诗经中的植物划分为药用植物,农耕植物,观赏植物,纤维植物,染料植物,水果六类,依照信息可视化原则,从植物的古名、今名、植物在分类学中所处的目、科、属、生长环境、解剖结构、生长地理环境等方面入手,结合图标和3D建模,保障基础信息的科学准确、简明有序,直观易懂。
2. APP UI界面设置
笔者遵循科普类APP设计的通俗性、交互性、趣味性、艺术性原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综合各类《诗经》注释文本,阐释原文风味;
为满足用户使用多元化需求,笔者结合时下流行的抽卡机制手游,在 APP 中设置“诗经图鉴”,配合诗经文化奖池,用户可通过日常签到、完成每日任务等获取抽取机会,抽取并收集不同的“诗经卡片”;
卡片中,引入诗经的古语和现代语朗诵语音,开拓“诗经故事”面板,可通过任务兑换解锁植物对应的诗经故事。每个故事以该植物的功能信息为蓝本,通过古风动画呈现植物寓意。
(三)文创产品
为展示“植物园”理念,笔者团队将门票与种子纸进行结合,制作出了原创文创产品。
图1-2 诗经植物园门票设计图
(四)总结
本文将互联网应用与植物园发展相结合,打造诗经植物园及配套的科普类 APP。跟随现代社会和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游客及软件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对诗经植物、诗经文化、乃至中国古文化产生兴趣,起到文化学习、传播的功能。
经过上述研究分析、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热烈讨论等步骤,对《诗经》植物及《诗经》文化进行了探寻钻研,创新性地将诗经文化、古代园林设计与植物园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现代植物园的经营、推广模式。
在对诗经植物园的分析中,研究结合《诗经》中植物的习性、特色,创造性地提出诸如药膳食堂、生活作坊等园内设施设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规划出植物园专属 APP 内容设计;将传统文化与时代风潮融汇创新,提出“诗经千古情”等富含传统气韵的趣味性活动;结合互联网热点,规划宣传推广策略。
总览本次研究,研究通过对“诗经植物园”的设计,在对诗经文化的研究上做出大胆创新,为中国古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推广摸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我们期待该项研究成果能够为更多人带来启思,推动更多人产生对传承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的热情。“天之未丧,斯文在兹,”我们相信中国文化将携手诗经植物园,在新时代焕发出来更加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吴江玲,唐圣.《诗经》中染料植物与服色文化关系的探析[J].服饰导刊,2018,7(03):4-8.
[2]董忠义,黄本敏.酸枣的药用功效[J].中国林业,1996(10):40.
[3]钱梦佳.《诗经·国风》中婚恋诗的植物意象浅析[J].文教资料,2016(12):1-3.
[4]雷晨. 《诗经》植物意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朱彦民. 从《诗经》看先秦时期的居民院落[J].中原文化研究,2023,11(01):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