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红船”:革命文化学习任务的航迹——浅谈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设计与评价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31
/ 3

穿越时空的“红船”:革命文化学习任务的航迹——浅谈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设计与评价策略

罗娟

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教授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学生们生活在和平与繁荣的时代,难以直接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情感深度,导致他们对诸如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英勇牺牲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的深情话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甚至有时会产生困惑与不解。这不仅未能达到教材编写的初衷,也阻碍了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本文探讨了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设计与评价策略。

关键词:革命文化;情感共鸣;主题课

在2022年版课标的新背景下,如何创新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评”三者之间的紧密融合,成为了一线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场景,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时代的情感与抉择,以及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与我们年级的老师结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相较于单元整体教学一篇一个情景一篇一个任务的小范围教学设计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把握其研究成果,也更易于推广。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是以单篇课文为研究对象而展开的。我们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找到了一条革命文化主题课文学习的设置。并在整体情景设创设和“教-学-评”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整理成文。

一、教学设计路线

这条针对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设计,融合了课文特点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可以细化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第一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我们创设了“学当红色课本编剧”的学习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将扮演编剧的角色,通过创作剧本、演绎场景等方式,深入探索课文内容,感受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

(二)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

结合课文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提炼出小标题。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并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传达出文中的情感与氛围。4.体会并理解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分析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们进一步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评价标准,以便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第三步:设计学习任务,引导深度学习

围绕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我们设计了以下四个学习任务:

1.剧本创作:学生分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创作剧本,要求概括主要情节,提炼小标题,并设计相应的场景和对话。2.场景演绎:选取剧本中的一幕或多幕场景进行演绎,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展现五壮士的英雄形象,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朗读感悟:选取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传达出五壮士的英勇与坚定,以及课文中的情感与氛围。4.写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探讨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四)第四步:对照评价标准,评价学习成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他们的表现,并根据之前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适时评价。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度、朗读技巧的运用情况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情况。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最终,我们将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学习情景

学习进程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评价标准

课本剧小编剧

剧目场景我来定

概括小标题

借助小表题课文主要情节

英雄特写我会抓

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并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广角镜头我把控

体会点面结合

英雄剧本我会写

运用点面结合写一个片段

二、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设计原则

设计革命文化主题课文教学时,我们需充分融合2022年新课标中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指导原则,并深刻把握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独特性质。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其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同时仿佛穿越时空,深入课文所描绘的革命岁月之中。此外,教学还应确保各个学习任务之间形成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与实践性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四大教学建议之一。解读这条建议,可以知道一个好的学习情境首先得是“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其次,这个学习情境还得"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简而言之,设计整体学习情境的时候需要充分地考虑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与实践性。

1.营造贴近生活的真实学习情境

真实性是评价学习情境有效性的关键指标。我们应避免设计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如“在联合国大会上介绍八角楼”,这样的设定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与兴趣。相反,我们应当聚焦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如“将八角楼的故事生动讲述给家人听”。这一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能激发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热情,因为学生深知,讲好这个故事将获得家人的认可与赞赏,这种正向反馈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地学习课文,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打造凸显语文实践性的学习场景

实践性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特征,也是设计学习情境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应孤立地创造学习情境,而应充分利用身边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如校园内的征文比赛、朗诵活动、演讲展示、故事讲解、课本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更是我们创设实践性学习情境的宝贵资源。

以“诗词朗诵大赛”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将之融入《七律·长征》的教学之中,创设“学当小小朗诵者”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从感知诗词韵律、深入理解情感内涵到领悟革命精神,逐步掌握朗诵技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为他们今后参与各类朗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校园处处皆语文,学校里开展的很多活动。比如,学校举行“诗词朗诵大赛”,六年级的老师就顺势在《七律·长征》的教学中创设“学当小小朗诵者”这个学习情境,带领学生以课文为蓝本,从感受韵律到体会感情,再到感受精神,一点一点教会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诵。学生学完这一课,无论是想要去朗诵《七律·长征》还是其他诗词,都可以轻松应对。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二)适当穿插背景资料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面对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时代感的疏离,以及学生对其中历史事件认知的局限,有效融入背景资料成为架起学生情感共鸣与深刻理解的重要桥梁。这一过程中的“适当”原则,具体体现在资料呈现方式与运用时机的精准把握上。

1.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精准匹配教学内容

革命文化课文往往伴随着丰富的历史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在选择与呈现这些资料时,教师应成为精心的策划者,确保每一种形式都能最大化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七律·长征》案例深化:通过精选长征概况、巧渡金沙江的战略智慧、飞夺泸定桥的英勇瞬间等三大核心资料,教师巧妙地将课前导入、课堂深入、情感升华三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课前以概述性文字拉近距离,课中以精炼文字激发思考,课后以震撼影像深化感受,层次分明,步步为营,让学生在多元的信息呈现中逐步构建对长征的立体认知。

2.把握时机,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深化学习体验

背景资料的呈现时机如同烹饪中的火候,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最终的味道。在革命文化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敏锐捕捉学生认知的“空白点”与“困惑点”,适时补充资料,以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

(1)课前铺垫,构建情境:在《狼牙山五壮士》、《朱德的扁担》、《八角楼上》等课文学习之初,简要的背景介绍如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帮助他们快速融入课文情境,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2)课中深化,理解内涵: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当学生遇到理解障碍时,适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资料,能够帮助学生穿透文字表面,直击人物内心,深刻理解周恩来等革命先驱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需教师在背景资料的选用与呈现上既“精”又“准”,既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以吸引学生兴趣,又要把握时机的精准性以深化学习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革命前辈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真正领悟其精神品质。

(三)注重学习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在2022年版课标中,反复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里各个学习任务之间应具备内在逻辑关联的重要性。对此,我们的理解是:一篇课文中的多个学习任务不应是孤立且互不相关的,而应应相互依存、逐层递进,共筑学习目标。这种递进与推进的关系,正是课标所反复强调的“内在逻辑关联”。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要设计好这一课的教学,不妨先考虑一下教材编排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是单纯地给小学生讲周恩来小时候树立远大志向的故事吗?当然不是。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对周恩来这种为祖国兴盛和民族振兴而学习、奋斗的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然而学生产生崇敬之情就算完成学习目标了吗?这显然是不够的。让学生心怀祖国、树立远大的理想才是教材编排的意图,也是本课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就设置了三个梯度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了解背景与人物

学生首先通读课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以及事件的大致经过。逻辑关联:这是整个学习任务的基础,为后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精神做铺垫。通过初读,学生可以建立起对课文的基本认知框架。

任务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与品质

在了解背景与人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重点关注五壮士在“痛击敌人”“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三个场面的表现,通过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革命品质。此任务在任务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与品质,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五壮士的英勇行为和革命精神。同时,这也是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重要环节。

任务三:探讨革命精神与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狼牙山五壮士所展现的革命精神(如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及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探讨革命精神与现实意义,学生可以认识到革命传统的重要性,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任务四:拓展阅读与写作实践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革命主题的文章或书籍,如《七律·长征》《开国大典》《灯光》等,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文化。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革命英雄或革命精神的短文或读后感。这是对前面学习任务的巩固和拓展。通过拓展阅读,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革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通过写作实践,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和革命精神内涵,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这四个学习任务之间呈现出层层递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指向核心学习目标。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地理解《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革命传统意识。三、如何实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评'一体化”

设计革命文化课文学习任务时,融入“教-学-评”一体化,明确学习情境中的评价标准,能更好地激励并推动学生学习。比如在教学《七律·长征》的时候,我们结合这一课的整体情境“评选诵读能手”,设计了评价标准(见表2)。

声音洪亮

字音准确

读出节奏

读出气势

脱稿朗诵

评星标准

得星情况

综上所述,通过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巧妙融入课文学习中,我们精心设计了三个核心活动环节。首先,通过“初读七言律诗,感受诗歌韵律”的活动,指导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准确读出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有效达成了评价表中的前三个基础目标。其次,在“探寻感情基调,读出磅礴气势”的环节中,我们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细致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成功实现了“读出气势”这一进阶目标。最后,借助“诵读七言律诗,感受长征精神”的活动,我们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深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并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诵将这份感受生动表现出来,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最终达成了“脱稿朗诵”这一高阶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紧密结合评价标准,灵活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构建了一个多元立体的学习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导向,还有效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推动了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实践证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文学习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旭.小学革命传统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2.

[2]陈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革命文化主题诗词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12):65-67.

[3]张小凤.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