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财政赤字:探因析理 护航经济发展新征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01
/ 3

解码财政赤字:探因析理 护航经济发展新征程

严子轩

湖北省黄石市新港园区组织部 邮编435219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财政赤字现象在我国各级政府广泛存在,对公共管理构成了显著挑战。在公共管理领域,财政状况是衡量政府治理效能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前,普遍存在财政赤字问题已成为制约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

、赤字溯源穷理:经济失衡与支出刚性的双重夹击

(一)区域发展失衡,产业结构单一一是东西差距悬殊,财源拓展受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达到93557元,而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仅约60000元。这种巨大的差距从根本上限制了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获取能力。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仅在3-5%之间,与东部地区8-10%的水平相差甚远。这使得企业所得税这一关键税收来源在中西部地区相对匮乏,同时,消费市场活力不足,进一步影响了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二是产业依赖传统,转型困难重重许多地方过度依赖传统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以煤炭资源型城市山西大同为例,据《大同市统计年鉴》数据,其煤炭产业税收曾一度占据财政收入的70%。然而,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以及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煤炭价格下跌、产量下滑,导致该比重下降至50%左右。而新兴替代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瓶颈、资金短缺、市场开拓困难等,尚未形成足以支撑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竞争力,难以弥补煤炭产业衰退带来的财政缺口。

(二)民生基建并重,支出压力攀升一是民生保障刚需,投入持续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2019年的4.04万亿元大幅增长至2023年的5.8万亿元。以湖北黄石市为例,为提升教育质量,加大了对学校建设的投入,据黄石市财政局统计数据,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已达20%且逐年上升。在医疗领域,国家医保局数据表明,人均医保财政补贴从2019年的520元提高到2023年的610元,医保报销范围不断扩大、比例逐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也在持续完善,养老金待遇提升、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增强等。这些民生保障措施的推进,虽然极大地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质量,但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二是基建投入巨大,资金需求紧迫各地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纷纷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贵州为例,因其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得高速公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据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数据,每公里造价高达1.03亿元,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总投资达1.2万亿元。在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方面,老旧小区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成为重点工作。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平均每个小区需要投入1000-2000万元。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仅涉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还包括庞大的污水管网铺设工程,投资规模巨大。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虽然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短期内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使得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财权事权错配,税收优惠影响一是税制下失衡,收支矛盾凸显我国实行的分税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地方财政压力的增大。在增值税分享方面,地方所占比例仅为50%,然而地方政府却承担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治安等众多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例如,在医疗卫生方面,天津、江苏、浙江、广东4个省地方承担70%北京、上海地方承担更达90%。这种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使得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尖锐。二是税收优惠引客,财政收入受损为了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地方政府常常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在众多经济开发区内,企业享受着诸如“三免两减半”等优惠措施。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据园区财政局统计,由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每年减少税收收入达200亿元。这些政策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吸引企业入驻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二、赤字影响析理:利弊共存下的公共管理权衡

(一)赤字助力发展,保障社会公平一是经济低迷破局,增长动力激活在经济低迷时期,财政赤字政策可以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回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其中部分资金通过财政赤字筹集。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大量的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得以迅速开工。据相关研究机构分析,这些投资带动GDP增长约1.5-2%,有效缓解了经济衰退的压力,稳定了经济增长的态势。二是民生保障托底,公平正义彰显财政赤字支持下的民生保障支出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贵州为例,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免息贷款等方式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如刺梨种植、茶叶种植等产业。同时,对没有劳动能力

就业困难人员,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兜底,如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等。在财政的支持下,贵州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23万减少到2020年的30.83万,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0.85%,极大地减少了贫富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发展。这些脱贫攻坚中的财政措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政赤字,但从社会整体效益来看,提升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二)赤字潜藏风险,带来诸多挑战一是债务风险积聚,财政危机隐忧长期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引发债务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如希腊,由于长期存在财政赤字问题,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最终超过180%,远远超出了可持续的水平,引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我国地方政府层面,虽然目前整体债务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据新浪财经报道2021-2023年海南政府债务率分别达到128.50%、145.33%、154.91%,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同时,过高的债务水平还可能影响政府在金融市场的信誉,增加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剧财政困境。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偿还到期债务,不得不暂停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二是通胀压力滋生,经济秩序扰动财政赤字可能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等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时,货币供应量会相应增加。如果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同步增长,就会打破原有的供需平衡,导致物价上涨。在历史上,一些国家在经济不稳定时期,因财政赤字问题引发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例如,2000年后,津巴布韦开展土地改革,农业这一经济支柱受损,经济开始衰退。政府为维持开支出现大规模财政赤字。为弥补赤字大量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失控。物价疯狂上涨,基本生活物资稀缺。2008年通货膨胀率达到极高水平,货币价值暴跌。政府不断发行大额货币,出现百亿面值货币却依然难购物,经济极度混乱,近乎崩溃。商店货架常常空空如也,民众拿着一堆货币也难以保障基本生活,社会经济秩序被完全打乱。通货膨胀不仅会降低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公共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三、赤字破解之策:多元并举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优化升级,特色产业赋能一是产业转型引领,高新服务并举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湖北黄石为例,黄石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近年来,黄石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等,吸引了相关企业的投资。据黄石市科技局统计,在2020-2023年期间,黄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这些企业的发展态势良好,税收贡献逐年增加。预计未来3年内,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可增加财政收入10亿元。同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黄石不断围绕制造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提高产业附加值,拓宽财政收入来源。通过产业升级与转型,黄石逐渐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特色资源挖掘,增收渠道拓宽各地应深入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独特的经济增长极。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言,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广力度是关键。以云南丽江为例,丽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景区道路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提升丽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据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丽江的旅游收入从2019年的7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000亿元,实现了大幅增长。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有效缓解了财政压力。

(二)支出管控增效,结构优化提质一是绩效预算管理,资金效率提升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根据项目的预期效益和成本来确定资金分配,可以避免资金的浪费和低效使用。在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中山市神湾镇试点地区,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后,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当地财政局统计,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了约20%,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财政支出规模下,可以实现更多的公共服务供给或经济发展目标。二是支出结构调整,民生重点保障在保障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适当压缩一般性行政支出。以山东德州市夏津县为例,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对政府部门进行了整合和精简,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机构和人员,同时加强了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方面的管理规范。据该县财政局统计,经过这些改革措施,该县行政经费支出下降了15%,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更好地用于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三)财政体制革新,风险防控护航一是财权事权划分,资源配置优化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科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是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重要基石。在现有基础上,应依据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外溢性程度以及地方的财政承载能力等因素,重新审视和调整税收分成比例。例如,对于那些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的税种,如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可以适当提高地方分成比例,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同时,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在各类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分工。对于具有全国性或跨区域外溢效应的公共服务,如国防、重大交通枢纽建设等,应由中央财政承担主要责任;而对于与地方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受益范围主要在地方的公共服务,如地方教育、医疗卫生、城市排水等,则由地方财政负责。通过清晰界定双方责任,避免出现职责模糊导致的财政负担不合理推诿问题,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从根本上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二是债务管理规范,风险预警防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构建健全的债务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是确保财政安全的关键防线。地方政府必须严格遵循债务管理法规,强化债务规模控制,规范债务融资渠道,确保债务资金用途合理且效益显著。在新增债务项目立项前,要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综合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潜在风险,坚决杜绝盲目举债行为。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方位、动态化的债务风险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结构、偿债能力等关键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债务率、偿债率等关键指标接近或超过警戒线,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调整财政收支计划。如削减非必要的一般性支出,优化投资项目进度安排,优先保障偿债资金需求;积极挖掘潜在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科学规范的债务管理和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债务危机的发生,维护地方财政的稳定与可持续性。

四、赤字全景洞察:砥砺应对协同推动财政稳健前行

财政赤字现象在我国地方层面的广泛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公共管理提出了诸多挑战。通过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全面权衡利弊,我们认识到财政赤字既具有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也存在引发债务风险和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在应对策略上,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控制财政支出、完善财政体制和加强财政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措施的协同实施,是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关键路径。在未来的公共管理实践中,政府应持续关注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根据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灵活调整政策措施,积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保持财政健康,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稳步迈进,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使命。同时,公共管理者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建设,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此外,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也有助于共同应对财政赤字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总之,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以确保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