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如春生态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特点,全面总结了当前防治技术的多样性,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优化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详细评估了这些技术在实践中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正朝着更加绿色、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1]。
关键词: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林业有害生物问题日益突出,对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并应用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分析
(一)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持续存在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及人为活动的加剧,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范围和危害程度不断扩大。这些有害生物不仅侵扰了森林的每一个角落,还严重威胁着林木的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它们的存在不仅导致了林木的死亡和生长受阻,还严重影响了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威胁。
(二)防治难度加大
一方面,有害生物种类繁多,其生物学特性各异,且部分种类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使得传统的防治手段难以奏效。另一方面,随着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增强和变异速度的加快,防治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寻找新的防治策略和技术手段[1]。与此同时,林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
(三)监测预报体系不健全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监测网络的覆盖不足、监测技术的落后以及预报模型的局限性等方面。由于监测网络的不全面,导致部分地区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难以及时掌握,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监测技术的滞后也限制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预报结果存在偏差。另一方面,预报模型的局限性也影响了对有害生物发生趋势的准确预测,使得防治工作难以做到精准施策。
二、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一)广泛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绿色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引领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其环境友好性的核心在于,它尊重并利用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避免了传统化学农药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林业实践中的生动体现。在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案例中,生物防治技术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展现。除了已知的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被引入作为天敌外,科学家们还在不断探索新的生物资源。例如,某些特定种类的蜘蛛或螨类,它们对松材线虫具有独特的捕食偏好,能够在不破坏松林其他生物群落的前提下,有效控制线虫数量。与此同时,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更高效、更稳定的细菌或真菌菌株,这些菌株能够精准识别并杀死松材线虫,同时保持对环境的低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防治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在实际操作中,科研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环境温湿度变化等,以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这种综合性的考虑,使得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有害生物,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与稳定。在监测与预报方面,生物防治技术同样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2]。例如,某些昆虫或植物可以作为有害生物发生的指示生物,它们的数量变化或行为特征能够提前预示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通过监测这些指示生物,林业部门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也为有害生物的精准识别提供了新手段,这些标志物可以是特定基因的表达产物、代谢产物或蛋白质等,它们能够准确反映有害生物的存在状态和活动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创新应用物理防治技术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多元化策略中,物理防治技术以其直接、高效且相对环保的特点,正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不仅丰富了防治手段,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物理防治技术,简而言之,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干扰、破坏或阻隔有害生物的生存条件、行为习性或繁殖过程,从而达到控制其种群数量或减轻其危害的目的。它避免了化学农药的残留问题,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绿色林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应用方面,物理防治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在防治林业害虫时,科研人员设计并推广了多种新型物理防治设备。其中,智能光控诱虫灯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诱虫灯利用害虫对特定光波的趋光性,通过精确调控光源的波长和强度,吸引害虫靠近并集中杀灭。与传统的杀虫灯相比,智能光控诱虫灯具有更高的诱虫效率和更低的误杀率,能够有效保护益虫和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物理隔离也是物理防治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在防治松材线虫病等传染性病害时,科研人员采用了设置隔离带的方法,通过砍伐病树、清理病材并设置隔离带,阻止病害的进一步扩散。科研人员还利用高温蒸汽或微波等物理方法,对疑似感染的木材进行快速处理,彻底杀灭其中的有害生物,确保木材的安全使用。在创新应用物理防治技术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还注重与其他防治手段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利用物理方法控制害虫的时候,结合生物防治技术引入天敌昆虫或病原微生物,形成多层次的防治体系;或者将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通过精准施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环境污染
[3]。
(三)优化与替代化学防治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应用中,化学防治技术长期以来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快速有效的特点为林业生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优化与替代传统化学防治技术已成为行业共识,旨在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优化化学防治技术的核心在于“精准”二字,这意味着在防治过程中,需根据有害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农药种类、使用剂量和施用时间,以实现最小有效剂量下的最佳防控效果。例如,采用无人机低空喷雾技术,可以精确控制药液的喷洒范围和剂量,减少农药的浪费和漂移,并且提高了防治效率。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也是优化化学防治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们来源于自然,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较小,为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选择。而替代化学防治技术的探索,则更加侧重于寻找非化学手段来替代传统农药的使用。例如,植物源农药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具有高效、低毒、易降解等优点,正逐渐成为化学农药的替代品。这些农药来源于植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具有特异的毒杀或驱避作用,并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较小。与此同时,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农业防治等综合措施的结合应用,也为替代化学防治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实践中,优化与替代化学防治技术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一方面,科研机构应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出新型、高效、环保的农药产品和防控技术;另一方面,林业管理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推广,鼓励林业生产者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社会各界也应提高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和支持林业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工作。
(四)利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
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还为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数字化技术作为这场变革的基石,其核心价值在于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领域,这意味着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利用物联网、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采集林间环境参数、有害生物种群动态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云计算平台的处理与分析,能够迅速转化为有价值的情报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利用无人机搭载的高清相机和红外传感器,可以对林区进行快速巡查,及时发现并定位有害生物的发生区域,为后续精准防控打下坚实基础。而智能化技术,则是在数字化基础上的一次飞跃。它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实现防控策略的自动化生成与优化调整。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智能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环节。比如,通过构建智能预警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信息,对有害生物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提前制定防控预案;在防治过程中,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对害虫种类、危害程度进行快速判断,并自动匹配最优的防控措施;还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防治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和智能调度,实现防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应用,还促进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公众参与和多方协同。通过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平台,林业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防控知识和技术指导,增强全社会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平台还可以作为信息交流的桥梁,促进科研机构、林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挑战[4]。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还推动了林业管理的现代化进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将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续。
三、结论
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优化及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将朝着更加绿色、环保、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林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蔚芃.现代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24,(02):58-60.
[2]韩凤英,吴青云,包秀梅,等.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质量的初探[J].林业科技,2020,45(03):48-51
[3]李玉春.现代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7,(01):105-106.
[4]李振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林业,2024,(S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