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04
/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方巧英

漳州市龙海区第三中学 363199

摘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不仅关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还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脱节、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三项策略: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以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将核心素养目标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传授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创新能力。然而,很多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并未真正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设计中,导致学生的实际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现状问题,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超越传统的知识灌输[1]。核心素养涵盖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重要能力,这些素养不仅适用于信息技术领域,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理解技术的本质和应用场景,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还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增强对信息资源的分析与使用能力。这种素养导向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脱节

尽管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丰富,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然而,一些教学设计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内容与核心素养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与互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教师多采用讲授法,教学过程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这种教学方式在强调知识传递的同时,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信息技术本质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操作和实验来加深理解。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和课件,忽略了动手操作和实践环节,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效果因此受到限制。

(三)评价体系单一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笔试为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很多教师依然通过知识性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上[2]。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应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在项目和合作中的综合能力。然而,现有的评价体系未能反映这些重要方面,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果被片面地衡量,无法激励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当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脱节的问题,教师应在课程设计时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创新能力。在编程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编写,帮助学生在学习编程语言的同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际价值,进而激发学习动机。同时,教师应当定期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确保学生掌握的技能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项目式学习尤其适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项目,鼓励学生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创新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当从单一的知识性评价转向多元化的综合评价

[3]。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成果展示、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多方面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在不同领域提升自我,促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Python的常量和变量》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常量和变量的实际应用。课堂开始,教师首先讲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分别表示程序中固定不变的值和可以动态变化的数据。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编程基础来实现一个控制系统,例如通过变量控制家中的灯光、温度和安防设备。学生将创建一个简单的智能家居模型,设置“温度”作为变量,当温度低于18摄氏度时,系统自动启动加热功能;当温度高于25摄氏度时,启动制冷功能。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学会了常量和变量的定义和使用,还在实际应用中体验了编程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一教学设计紧密结合核心素养培养,强化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总结: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在复杂的数字化环境中从容应对各种挑战。这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方向,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晓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50):14-17.

[2]汪小庆.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0):52-54.

[3]魏雄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