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710065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频发,给城市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韧性城市建设的理念应运而生,强调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和恢复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基于韧性城市理念,开展“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以提升城市面对各类危机的应对能力。文章首先解析了韧性城市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涵,接着分析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与功能要求,随后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策略,包括多功能空间设计、应急物流网络构建、数字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内容,最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验证了规划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以促进城市在常态和非常态下的平稳过渡,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基于韧性城市理念;“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
引言
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遭遇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危机,如地震、洪水、疫情爆发等,这些突发事件考验着城市的韧性和应急处置能力。“韧性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发展理念,倡导通过前瞻性的规划和管理,增强城市系统抵御冲击、快速复原的能力,确保城市在面临各种挑战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作[1]。在这一背景下,“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概念被提出来,即在平时服务于日常生活,紧急状态下能够快速转换成救援物资存储、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等功能的空间或设施,对于提升城市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1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意义
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是对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的一次深刻革新,灵活转换功能:“平急两用”设施的设计初衷在于,让城市在面临诸如地震、洪水、传染病暴发等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激活隐藏的应急功能,如将体育场馆、社区中心快速转变成临时避难所、医疗救治点或物资分发站,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在危机时刻的服务供给能力和应急响应效率。快速恢复秩序:这类基础设施的弹性设计,能够帮助城市在遭受重创后更快地恢复至正常状态,甚至是提升至更高水平的“反脆弱性”,确保社会秩序和居民生活的连续性。例如,经过改造后的公园绿地,除了日常供市民休闲娱乐之外,在紧急情况下还可以作为直升机起降点或临时指挥部,加速救援力量的部署与协调。平战结合,资源共享:在非紧急状态下,“平急两用”设施通常承担着公共教育、文体活动、商业服务等多种民用功能,而在紧急状态下,则能迅速转换为救灾物资库、通信枢纽或是紧急住宿区。这种平战结合的方式,最大化地利用了城市有限的土地和资金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综合效益显著:通过一次投资获得双重回报,即在和平时期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活配套,紧急情况下则成为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线。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城市基础建设的投资回报率,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心理安全感。标准规范引领:随着“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的普及,相关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也将逐步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为其他领域提供借鉴。标准化的流程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加快实施进度,同时也便于跨地域、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整个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公众参与感提升:“平急两用”设施的存在,增加了市民对城市安全的关注度,激发了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定期组织的演练和培训活动,能够让民众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培养出一批批具备应急知识和实战能力的志愿者队伍,形成坚实的民间支援力量。社区互助机制健全:在紧急情况下,社区作为最小的行政单元,能够依托“平急两用”设施迅速建立起互助网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效缓解恐慌情绪,凝聚人心,共克时艰。这种自下而上的集体行动,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综上所述,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不仅是应对不确定时代挑战的战略布局,更是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它的成功实践,将引领全球范围内更多城市走向更加包容、智能、可持续的未来。
2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的挑战
2.1技术与设计的复杂性挑战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造,涉及到高度复杂的多学科交叉,包括建筑学、工程学、信息科技、灾害管理等领域。如何将这些技术有机融合,确保设施在常态与紧急状态间顺畅切换,是一大难题。例如,要在不破坏日常使用体验的前提下,嵌入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快速变形的结构组件和高负载的应急电源供应网,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具备极高的创新思维和技术整合能力。
2.2资源与资金的平衡挑战
相比普通基础设施,具备“平急两用”功能的项目往往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由于需要预置冗余的设备、预留转换的空间,加之高端技术的运用,成本自然水涨船高。这对地方政府和投资者而言,构成了不小的资金压力,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较为薄弱的地区,可能难以承受。
2.3社会认知与协作的障碍挑战
尽管“平急两用”设施对提升城市韧性至关重要,但公众对其价值的认知度并不高。许多人认为这是种奢侈的配置,甚至质疑其必要性,特别是在长时间未发生严重灾害的地区。这导致在征询民意、土地征收等环节遇到阻力,影响项目的顺利推进。
3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优化
3.1技术创新与标准完善
优化“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的关键之一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应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研发更高效、低成本的转换技术和材料,比如可快速展开的折叠式医疗帐篷、智能感知的环境控制系统等,以提升设施的响应速度和使用效率。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运维平台,实现设施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为决策者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3.2财政支持与激励机制
政府应视“平急两用”设施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部分,提供足够的财政预算,并给予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积极参与。同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那些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社区贡献等方面表现出色的项目,激发市场活力。
3.3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平急两用”设施的效能发挥,离不开当地社区的积极配合。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定期举办应急演练和技能培训,提升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建立社区应急小组,负责信息传播、物资分配等工作。这样,在真正的灾难来临时,可以迅速调动社区资源,形成第一道防线。
3.4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成立专门的“平急两用”设施管理局,由来自规划、建设、民政、卫生等部门的代表组成,负责统筹规划、监督执行和评估反馈工作。该机构应拥有决策权和执行力,能够快速响应突发事件,调动各方资源,形成统一指挥链。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规划,是提升城市抗逆境、保民生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功能空间设计、应急物流网络构建、数字化平台搭建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城市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速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还将不断深入,为构建更加安全、智慧、有弹性的城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 阮煌胜.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09)
[2]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保护策略研究. 刘婷;梁爱丽;李美芸;宁明岸.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03)
[3] 工业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更新研究. 王巍;张红松;张艺霏.大众文艺,2024(08)
[4] 区域层面城市滨水景观分级控制要素体系的构建. 施皓;汤晓敏.现代园艺,2022(22)
[5]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研究. 杨子涵;刘春阳;韩琳.居舍,20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