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922197808173013
摘要:近年来,我国淡水鱼养殖业的规模和产量都取得了大幅度提升,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鱼类疾病也给广大的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需通过研究和实践改善鱼类疾病给养殖主体带来的困难。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病监测;防治技术
引言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淡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相对稳定,并呈上升趋势,是世界上唯一淡水养殖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水产品在膳食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淡水养殖产业的总产值呈稳定增长态势。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鱼类的疾病,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实践来改善情况。
1当前国内淡水养殖现状
据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淡水养殖行业产业规模已达74775亿元,同比增长17.01%。淡水养殖产量达31827万t,占全国水产养殖产品总产出的一半以上,而这其中,鱼类产品的养殖产量最多,占淡水养殖产量的84%;其次是甲壳类产品,占比13%。随着各地保护生态环境、整治养殖污染活动的开展,大批网箱被拆除,鱼塘、虾塘被回填,依托自然环境开展的养殖规模逐渐缩小,淡水养殖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变。因过度追求单产,无限扩大养殖密度,水质调节达不到养殖标准,养殖环境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鱼病频发甚至是暴发性疫情,且一旦发病就会给养殖企业带来严重打击。
2常见淡水养殖鱼病
2.1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性疾病,顾名思义是由病毒侵入鱼体,攻击鱼类免疫系统,引起鱼类机体病变的疾病。该类病潜伏期长,不易发现,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具有防治困难且无特效药根治的特点。常见病毒性鱼病有鲤鱼感染鲤弹状病毒引起的鲤春病毒血症,临床表现以全身出血及腹水、发病急、死亡率高为特征,2015年该病就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列为须报告的重要传染病;此外,还有引起锦鲤幼鱼发病的鲤疱疹病毒、导致草鱼等传统家鱼大量死亡的呼肠孤病毒等。因病毒的生长繁殖方式特殊,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预防来避免鱼病发生。
2.2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
微生物感染性鱼病是指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的有害病原菌如细菌、真菌等侵入鱼体或寄生在体表,对鱼类健康造成损伤的一种疾病。常见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假单胞菌病、细菌性肠炎、疖疮病等,临床常表现为烂鳃、淤血、体表多黏液、皮肤糜烂有絮状物粘附、肌肉感染发炎引起化脓、解剖腹部有浓液流出、肠道内充满黄色积液等,该类病是危害最大的一类鱼病,但有疫苗可以预防,也有特效药物应对。
2.3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是由养殖水体中的原生生物寄生在鱼身上引起的疾病。通常情况下,寄生虫寄生在鱼身上并不会大范围传播,也不会导致鱼群大量死亡,但是寄生虫病害发生后,直接损伤鱼类免疫系统,导致鱼体发生其他疾病,进而危害鱼类健康。目前,比较常见的寄生虫性淡水鱼病主要有车轮虫病、蛭病、小瓜虫病等,其中车轮虫病是由车轮虫寄生鱼体导致,通常发生于鱼苗群中,或者易发生在一些比较密集的鱼群;其次,蛭病顾名思义是水蛭引起的病害,水蛭又称蚂蟥,会寄生在鲫、鲤、鳝等鱼类的头部,吸取其血液,致使鱼类的免疫力不断下降,进而使鱼类感染其他类型疾病。
2.4水体污染引起的疾病
除了直接侵入鱼体造成鱼类损伤的疾病类型,养殖水质恶化引起的鱼病也不容忽视。农业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以及工业生产的重金属物质流入到水体中,鱼类因水质恶化从而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鱼群无法抵抗有害因素的攻击,进而出现生长缓慢,甚至出现大批量死鱼等现象。
3淡水养殖鱼病的防控
3.1严格消毒净化养殖水体
对淡水鱼养殖来说,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鱼类的健康成长,所以养殖人员应针对淡水鱼的生活状况建立1个安全干净的水环境,这样才能避免淡水鱼被病原体等感染。同时,养殖户还应定期测查水质参数、检查养殖环境,对养殖区域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同时减轻外界污染对养殖水体造成的影响,有效保持水体健康。
3.2结合鱼种特性,建立科学喂养方式
适合的喂养方式对淡水鱼的健康成长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养殖人员在喂养淡水鱼时,应运用科学的喂养方式,首先应结合所养鱼种的不同生长时期的生活习性,制定科学的喂养方案,在喂养中应注意营养物质的配比,特别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的摄入,促进鱼类的健康快速生长。
3.3提升养殖人员专业技能,转变养殖观念
在现实工作中,养殖业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样很难提高养殖业的疾病防控能力。培养养殖人员掌握扎实的养殖专业技能,能够使其对疾病的防控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了解疾病的防控流程,进而使养殖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在疫情大面积蔓延前及时发现端倪,及早开展防控,避免较大损失。
3.4发现疫情,及时行动,准确诊断,科学用药
养殖技术人员发现离群病鱼死鱼,一定要引起重视,运用解剖、细菌分离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技术进行精确诊断,科学施策,对症用药,切忌滥用药,杜绝使用违禁药;谨慎使用杀虫药物,避免滥用改底解毒药物,及时解决问题,防止水体污染。患病死亡的鱼体应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以及污染环境;对所有染疫水体、设施、操作工具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溶液、碘制剂等消毒处理,避免污染周围健康水体。
3.5合理的混养和密养
恰到好处的混合与密集养殖,如同精心调配的交响乐,既能提升土地的产出之韵,又能在防治鱼疾的乐章中奏出和谐的旋律。人们普遍渴望在有限的水域中获得更高的产量,这是一种深植于心的养殖本能。然而,每个养殖的天地都有其承载之极限。一旦放养的密度越过了这道界限,池塘的水质与底部环境便如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密集养殖的鱼类,如同被束缚的鸟儿,它们的活动空间被压缩,体质逐渐衰弱,生长的步伐也随之放慢。这样的环境,病原体犹如在肥沃的土壤中找到了滋生的乐园,它们在鱼群间迅速蔓延。实践的铁锤无情地敲碎了幻想:高密度养殖,从未逃脱过疾病的阴影。相反,适宜的密度如同阳光下的雨露,能够滋润鱼群,减少疾病的发生。然而,在养殖的世界里,有些人却为了短暂的产量与效益,忽视了鱼类的生态习性。他们将一种前景看好的鱼类单一地放入池塘中,如同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做不仅可能降低产量与效益,一旦疾病爆发,相同的病原体在同一种鱼群中会迅速传播开来,如同野火燎原。相比之下,合理的混养方式就像一道坚固的屏障,有效地降低了病原体的入侵几率。因此,合理的密养与混养在预防与控制鱼病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守护者,是鱼类幸福生活的保障者。
4结束语
我国的淡水鱼养殖业如同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规模和产量都在飞速增长,然而疾病的侵袭却像暗礁一样,威胁着这艘巨轮的安全。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需要深入研究,通过实践找到解决之道,让养殖户能够在风浪中稳健前行。养殖鱼类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疾病频发,犹如乌云笼罩在养殖户的心头。这些疾病不仅是对经济的无情掠夺,更是对养殖者热情的沉重打击。我们应该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鱼病的预防,如同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绿色健康养殖之门,其价值不容忽视,应被大力推崇。
参考文献
[1]李文涛.淡水养殖的鱼病防控[J].农民致富之友,2019,(04):159.
[2]王春华.淡水养殖的鱼病防控[J].新农村,2018,(10):32.
[3]病害防控[J].中国水产,2014,(0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