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策略的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07
/ 2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策略的优化研究

杨睿   端木宁杰通讯作者   李婧

昆明市延安医院   650051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关键重要性,全面探讨了液体复苏策略的优化方法。本研究旨在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策略的优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优化策略

引言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病症,常常由于交通事故、战争、灾难性事件或其他类型的创伤导致大量失血而引起。这种类型的休克由于失血量大,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从而引起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具有挑战性,因为正确的治疗时机和方式对患者的生存率和恢复质量至关重要。液体复苏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通过补充失血量来恢复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从而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直至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手术止血,可以实施。然而,液体复苏的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过早或过量的液体复苏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如脑水肿、肺水肿等。因此,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策略需要不断地优化和研究,以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包括液体类型的选择(如晶体液、胶体液等)、液体复苏的时机、液体复苏的目标量以及如何平衡容量复苏与患者的安全之间的关系等。此外,还应考虑患者的具体状况,如失血原因、失血量、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来个性化地制定液体复苏策略。研究优化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策略,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的重要性

(一)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预后

1.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状态下,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快速补充液体,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例如,晶体液可以迅速扩充血管内和组织间隙的容量,改善微循环血流,确保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及时输送到组织细胞。胶体液则能够在血管内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进一步稳定血液循环。这样可以使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维持,如心脏能够正常地泵血、大脑能够保持清醒的意识等。

2.防止器官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当休克状态持续得不到改善时,组织器官长时间缺血缺氧,会引发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液体复苏能够有效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以肾脏为例,如果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会下降,容易导致急性肾损伤。通过及时的液体复苏,恢复肾脏的血流灌注,能够保证肾脏的正常代谢和排泄功能,从而避免肾功能衰竭。同时,预防一个器官的功能衰竭也有助于减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因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往往是由一个器官功能衰竭引发的连锁反应[1](二)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1.及时补充失血量,纠正休克状态

创伤导致大量失血后,机体的血容量严重不足,血压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早期液体复苏能够迅速补充丢失的血液量,使血压回升,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在现场急救时,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等晶体液快速输注,为后续的输血等治疗争取时间。在医院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进行输注,以更有效地纠正休克状态。

2.优化液体复苏策略,减少液体相关的并发症

不合理的液体复苏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肺水肿、脑水肿等。因此,优化液体复苏策略至关重要。例如,在复苏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等指标来调整液体的输注量和速度,避免液体输入过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而引发肺水肿。同时,对于有颅脑损伤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控制液体的输注量和种类,以防止脑水肿的发生。

二、液体复苏策略的优化方法

(一)液体选择和剂量

1.选择合适的液体类型和浓度

液体类型主要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等,价格便宜,容易获取,能够迅速扩充细胞外液容量。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扩容效果更持久。在选择液体类型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例如,对于单纯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早期可以先使用晶体液进行快速扩容,然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进展,适时加入胶体液。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则要避免使用过多的羟乙基淀粉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胶体液[2]。在浓度方面,不同的液体有不同的浓度规格,要根据患者的电解质平衡情况和渗透压情况进行选择。

2.根据患者的失血量和体质差异,合理确定液体的剂量

确定液体剂量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首先要评估患者的失血量,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测量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等指标来大致估算。一般来说,对于轻度失血的患者,可以按照失血量的2—3倍给予晶体液;对于中度和重度失血的患者,除了晶体液外,还需要及时补充胶体液和血液制品,胶体液的剂量一般为失血量的1—2倍。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差异,如年龄、体重、基础疾病等。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液体的剂量要适当减少。对于有心脏病、肾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要根据其心肾功能情况,谨慎调整液体剂量,避免加重器官负担。

(二)复苏速度和监测

1.控制液体复苏的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液体复苏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引发肺水肿等并发症;速度过慢则不能及时纠正休克状态。在复苏初期,对于严重休克的患者,可以采用快速输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如15—30分钟)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如500—1000ml晶体液),以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之后,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监测指标,逐渐减慢输注速度。例如,当患者的血压开始回升、心率逐渐减慢时,可以将液体输注速度调整为每小时100—200ml。在整个复苏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以便及时调整输注速度。

2.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液体平衡状态,及时调整液体复苏策略

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血压是反映休克状态是否改善的重要指标,在液体复苏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当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需要加快液体输注速度或增加液体的种类和剂量。心率的变化也能反映机体的灌注情况,心率过快可能提示液体量不足或心脏功能异常。同时,还要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状态,包括输入量、输出量(如尿量、引流量等)和血管内容量状态(如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等)。例如,当患者的尿量持续减少(每小时尿量小于30ml)时,可能提示肾脏灌注不足,需要调整液体复苏策略,增加液体输入量或改善肾脏灌注的措施[3]。根据这些监测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液体复苏的方案,确保复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预后以及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在液体复苏策略的优化方面,液体的选择和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复苏速度要控制得当,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液体平衡状态以适时调整策略。通过不断优化液体复苏策略,可以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然而,在实际临床操作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复杂性以及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等因素,进一步探索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液体复苏方案。

参考文献

[1]董喜乐,耿仕涛,祝鑫,姜应波.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临床急诊杂志,2024,25(01):44-50.

[2]马煜东,祖国友,魏军祥,肖广显,杨文山,薛荆,张京苗,陆军第.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急救中的效果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3,9(03):177-180.

[3]赵鹏跃,刘逸尘,许晓蕾,刘帛岩,杜晓辉.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9,40(10):985-98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