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BI证据转化模式的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管理的最佳循证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09
/ 2

基于JBI证据转化模式的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管理的最佳循证实践

杨文婷

(赣州市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赣州医院神经外科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目的 通过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管理最佳证据的应用,建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的标准管理模式。方法 通过对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相关主题的文献检索和质量评价,总结最佳护理管理证据,并结合临床应用和专业判断,制定临床实践质量审查指标并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后对照比较采用最佳证据的吸痰护理管理方案前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7天吸痰耐受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h吸痰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证据转化模式的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的最佳循证实践可降低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痰耐受性,降低24h吸痰次数,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JBI证据转化模式;气管切开;吸痰护理管理;最佳循证实践

神经外科疾病病情危重,常危及患者生命,需及时给予有效治疗[1]。临床上为了预防呼吸困难引起的缺氧、缺血对大脑造成的不可逆损伤,医护人员通常对呼吸困难患者行气管切开治疗。气管切开能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纠正患者的缺氧症状[2]。但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而言,由于呼吸道受到损害,失去了原有的对吸入气体加湿、加温的作用,容易出现痰液黏稠等问题,从而增加患呼吸道并发症的风险[3]。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相关健康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步,护理的理念与模式也实现了创新,且其实施质量也得到了同步提高。本研究旨在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管理的最佳循证实践。通过系统地收集、评估和整合最新的研究证据,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管理方案,以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在气管切开患者中进行吸痰护理。

1 资料和方法

1.1最佳证据的形成

1.1.1成立循证实践项目组

神经外科组建循证实践项目组,组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医师,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负责协调和组织审查小组工作,包括确定审查小组会议时间和地点,制定审查流程和标准,监督审查工作进展情况,并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其他组员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和方案实施工作。

1.1.2构建循证问题及证据检索

以“气管切开”、“吸痰”等检索词,检索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egistered Nurses Association of Ontario, RNAO)、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 INS)、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美国指南网(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NGC)、BMJ Best Practic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2月。

1.1.3证据评价及证据汇总

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资料进行证据分级和质量评价,遵循循证证据优先、高质量证据优先和最新发表权威文献优先的原则,归纳汇总出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

1.2最佳证据的应用

实施最佳证据的吸痰护理方案:①每次吸痰前观察气管切口有无水肿和出血,若有以上异常情况则给予针对性处理,定期更换敷料,保持气管切口周围干燥清洁;②吸痰前听诊患者肺部痰鸣音,给予翻身叩背等护理,并给予患者3 min纯氧吸入;③吸痰时抬高患者床头15°~30°,将患者取45°侧卧位进行吸痰(患者背后放置45°楔形垫),护理人员在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采用无菌生理盐水试吸,首先吸患者气管切开处的分泌物,边吸引边插管,将气管切口处的分泌物吸净后,再采用浅层改良吸痰法,逐步将吸痰管插入气道内20~25 cm进行吸引,确保吸痰管未触及隆突;④吸痰后听诊患者肺部痰鸣音,若痰鸣音未减弱则再次吸痰,直至痰鸣音减弱或消失,操作次数最多不超过3次;吸痰结束后将患者恢复原来的体位,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最后采用微量泵给予患者24 h持续气道湿化,并给予每天2次雾化吸入、2次口腔护理;每次吸痰后将相关指标记录在吸痰登记表上。

1.3观察指标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后对照比较采用最佳证据的吸痰护理管理方案前后的效果。观察两组吸痰耐受性(1级:患者吸痰过程中未出现恶心、呛咳,顺利完成吸痰过程,吸痰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缓解;2级:患者吸痰过程中出现恶心、呛咳,但程度较轻,患者可耐受,吸痰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缓解;3级:患者吸痰过程中出现较为剧烈的恶心、呛咳,患者不能耐受,吸痰后患者呼吸困难不缓解)、24h吸痰次数以及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吸痰耐受性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第7天吸痰耐受性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第7天吸痰耐受性的比较[n(%)]

组别

n

1级

2级

3级

对照组

60

11(18.33)

29(48.33)

20(33.33)

观察组

60

25(41.67)

22(36.67)

13(21.67)

z

5.837

P

0.022

2.2 两组24h吸痰次数的比较 观察组24h吸痰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24h吸痰次数的比较(x±s,次)

组别

n

第1天

第5天

第7天

对照组

60

11.97±4.26

13.61±4.34

13.85±4.75

观察组

60

10.22±3.24

11.05±3.46

10.34±3.30

t

4.347

5.136

6.382

p

0.016

0.009

0.001

2.3 两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n

肺部感染

呼吸困难

气管黏膜损伤

气管塌陷

发生率

对照组

60

2

2

3

2

9(15.00)

观察组

60

1

1

2

1

5(8.33)

2

5.927

P

0.000

3讨论

气管切开广泛应用在脑出血、颅脑损伤等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中,由于操作破坏了呼吸道天然保护机制,导致患者气道黏膜处于高分泌及水肿状态,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容易滋生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导致患者出现肺部感染[4]。本研究结显示,观察组术后第7天吸痰耐受性优于对照组,24h吸痰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JBI证据转化模式强调将高质量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提供科学依据,其核心是将评价的证据转化为现实临床实践[5]。本研究证实了JBI证据转化模式的护理干预在临床中应用的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基于JBI证据转化模式的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护理的最佳循证实践可降低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减少24h吸痰次数,提高患者痰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苗苗,袁媛,张云锋.精细化护理对预防神经外科重症气管切开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和改善通气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5):169-171.

[2]田勇泉,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9-230.

[3]姜菲菲,阎艾慧,郭星,等.气管切开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并发症分析[J].山东医药,2014(48):88-89.

[4]杨慧,龙娟,王学梅.整体护理模式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及痰液阻塞情况的影响[J].生命科学仪器,2024,22(05):220-222.

[5]刘巧艳,朱丽群,步红兵,等.基于JBI证据转化模式的外周静脉短导管选择与置入的最佳循证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03):217-22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