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中小学歌唱课堂中的创意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09
/ 2

体态律动在中小学歌唱课堂中的创意融合

刘芷佳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63

摘要:歌唱教学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对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方式,透露出灵活多变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体态律动可将理论知识与肢体完美融合,赋予学生强大的音乐感受力。基于此,文章结合中小学歌唱教学,针对体态律动融合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体态律动;中小学;歌唱教学

前言: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小学生综合发展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其中,歌唱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感悟音乐韵律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歌唱课堂中引入体态律动,能活跃课堂氛围,避免课堂枯燥乏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深入课堂,提高音乐素养。体态律动教育能创新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节奏的辅助下体会学习意义,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一、体态律动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体态律动在歌唱教学方面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在提升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体态律动具有多变性,表现形式不受限制,能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能动性,增强学习动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方式的引入,可以对课程知识具象化处理,通过肢体表现,直观表达歌曲内容,方便学生学习理解,这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另外,这一教学方式,能够满足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音乐知识,满足中小学生对内容的需求,深层次地感受到音乐作 品的情感表达,建立良好的音乐素养,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课堂。

二、体态律动在歌唱教学中的融合

(一)融合乐曲节奏,感知身体律动

中小学歌唱教学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能力、习惯等引入针对性教学方式。律动教学是当前常用教学手段,体态律动在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授课阶段,教师应结合歌曲采取与之对应的律动方式,如此可优化教学效果。例如某些歌曲律动活泼,色彩鲜明,内容五花八门,这种情况下应采取学生希冀的律动节奏。某些歌曲曲调沉闷,节奏透露出舒缓特点,教师可采取更加柔和的表现方式,这样方便学生把握其中律动。以《幸福拍手歌》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随歌曲节奏拍手,使拍手频率契合歌曲律动变化。实践教学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习惯通过肢体动作表达音乐。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节奏意识,即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达不同歌曲,如此可以锻炼学生肢体协调性与表达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转圆圈》这一歌曲,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初步掌握基本动作,之后要求学生结合歌曲理解通过肢体动作呈现其中内容。又比如,教师可自行设计肢体动作,一些歌曲中会出现重复性词句,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旦接触这些词句,需要做出与之对应的动作,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身心全部投入歌曲中,仔细倾听音乐。因此,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的支持下,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歌唱课堂趣味性,对天性好动的学生来说,肢体表演教学属于极具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个人主观能动性,且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歌曲蕴藏的含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总之,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律动习惯,加强肢体动作与歌曲之间的连接。

(二)融合日常生活,促进教学生活化

体态律动教学主要通过肢体动作表演,有节奏地表达歌曲内涵,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根据事物变化探寻其中规律与特点,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在环境,自然而然地利用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想法。教师可选择与学生关联密切的、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选择更适合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曲调,让学生从音乐维度看待生活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探索欲和求知欲。

以《感恩的心》教学为例,该节课旨在学习如何完整的、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通过基础学习,学生音乐素养已初具雏形,能辨识歌曲蕴含的情绪与变化,通过肢体动作表达不同音符,从而培养学生感悟歌曲曲调中的意境与美感,自然而然地演唱歌曲,流露个人真实情感,同时参与其它歌曲演唱活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视频影像,例如环卫工人辛勤劳作的身影、公益活动等,又或者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回归家庭,体会来自父母的关怀照顾,在学生心中埋下感恩的种子。此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由每组选派代表利用肢体动作表达声音。表现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对歌曲节奏的把握,突出灵敏特性[1]

(三)融合个人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人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因此歌唱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个人情感抒发,歌曲撩拨着学生的心弦,直击学生内心深处。但因曲调之间千差万别,故而歌曲表现出来的情感存在明显不同,体态律动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教师要结合歌曲内在情感设计肢体动作,实现歌曲与身心深度融合。以《但愿人长久》教学为例,歌词来自苏轼《水调歌头》,抒发作者因仕途不顺的郁闷之情,又表达出即将与亲人分离时的不舍之情。该词创作于北宋,作者面对高悬明月,心中波澜万千,情绪起伏不定,在夜景与醉意的双重影响下流露隐藏情感。因此,教师为歌曲设计肢体动作时,可以选择节奏更为缓慢的律动表现形式,比如歌唱“高处不胜寒,起舞弄翩影”时,要求学生放空身心,舒展双臂,假想独居高峰,迎着月光起舞时的心绪变化。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让学生试想与最亲近之人分离时的场景。如此,学生一边唱歌,一边舞动身体,将《但愿人长久》内在情感与思想变化完美呈现出来,从而实现体态律动教学目标。

(四)深入融合音调教学

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相比,歌唱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节奏性。歌曲节奏是情感的直接表现,寄托演唱者的情感变化。节奏快说明歌曲情感轻松愉悦,节奏慢说明歌曲情感婉转幽怨,正因歌曲节奏之间的差异性,为体态律动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歌唱教学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设计让学生体会节奏变化与身体协调性之间内在关联。特别是教授学生演唱节奏鲜明、轻松愉快的歌曲时,例如“滑雪歌”,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对歌曲进行分段,讲解各段背景音乐,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与歌曲有关的资料,例如孩子滑雪片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肢体动作体会歌曲节奏变化,进而实现教学目标。歌曲中的情感主要通过曲调、节奏等方式呈现出来,两者密不可分。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将多种肢体动作柔和在一起,借此表达歌曲曲调,这正是体态律动在歌唱教学中的直接应用。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慢走的形式表现歌曲中的低音调,而快走则代表高音调。教师为学生播放歌曲,学生结合曲调变化做出相应肢体动作,如此,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加深学生对歌曲音调的理解[2]

结论:总而言之,结合上述分析内容可以看出。体态律动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性、创造力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能改善学生身体协调能力,满足新课标针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需求,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逐步提高综合素质,更利于培养学生心态,为学生成长提供保障。为此,实践教学阶段,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方法,从多维度出发融合体态律动。

参考文献

[1]李婷婷,郭颖.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1,(15):108-109.

[2]刘敏.探究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