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101121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脂肪肝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中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间接收的80例脂肪肝患者并当作实验对象,运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有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口服当飞利肝宁片,一次3粒,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实验组应用自拟清热化湿方医治,水熬制220ml,一日一剂,一天2次,早晚服用,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持续医治2个疗程后评判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肝指标的水平显然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GGT水平在医治后显然下降(P<0.05),对照组未发生任何变化(P>0.05),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对比,实验组患者血清中IL−6、TNF−α水平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脂肪肝通过调节肝脏的功能、改善体内的炎症状态,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清热化湿方作为脂肪肝的辅助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清热化湿方;中医治疗;疗效评价;脂肪肝
脂肪肝,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1]。它不仅与肥胖、高脂饮食、糖尿病等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而且常常伴随有代谢综合症的发生,给患者的健康带来重大威胁。脂肪肝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现代医学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改变生活习惯等手段来干预,但这些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尤其在一些患者中,治疗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与此同时,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渐在脂肪肝的治疗中展现出潜力[3]。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肝脾失调、湿热内生、气血不畅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辨证施治,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可以达到疏肝解毒、化湿降脂的效果[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医药在脂肪肝治疗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中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间接收的80例脂肪肝患者并当作实验对象,运用掷币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有40例患者。实验组共有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介于38-59岁之间,平均年龄(35.8±2.6)岁,病程5年~8年,平均病程(6.25±1.23)年,对照组共有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39-60之间,平均年龄(36.2±2.8)岁,病程4年~9年,平均病程(5.6±1.8)年,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当飞利肝宁片,每次3粒,每日3次,连续用药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实验组采用自拟清热化湿方进行治疗。该方以中草药为基础,针对肝脏湿热内生的特点进行配伍,具有清热解毒、化湿降脂的作用。每次用药剂量为220ml,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1.3 评价标准
应用本院自制表格对两组患者医治后肝功能指标、炎性因子实行记录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对比(x±s)
组别 | ALT(UI/L) | GGT(UI/L) | AST(UI/L) |
实验组(n=40) | 21.3±7.2 | 34.2±6.3 | 20.3±5.2 |
对照组(n=40) | 25.4±6.8 | 45.6±7.2 | 26.4±5.3 |
T | 8.2614 | 7.6282 | 9.6268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对比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对比(x±s)
组别 | IL−6(ng/L) | TNF−α(ng/L) |
实验组(n=40) | 3.56±0.75 | 2.23±0.41 |
对照组(n=40) | 4.91±0.81 | 2.96±0.53 |
T | 8.2614 | 7.6281 |
P | 0.0000 | 0.0000 |
3讨论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首脂肪肝是指肝脏内脂肪过度积聚的状态,通常表现为肝脏代谢功能障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脂肪肝可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更为普遍,主要与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肥胖是脂肪肝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腹型肥胖者,由于腹部脂肪过多,脂肪酸的积聚和分解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脏内脂肪的沉积。此外,饮食习惯也是影响脂肪肝发生的重要因素,长期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易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并促进脂肪在肝脏的沉积。糖尿病和高血糖水平同样是脂肪肝的常见伴随症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性增加,肝脏脂肪合成加剧,且脂肪酸代谢异常,易导致脂肪肝的发生。高血脂,特别是高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与脂肪肝密切相关,过多的脂肪酸通过血液运输到肝脏,进而引发肝脏脂肪沉积。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肝功能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GGT、ALT、AST等关键指标的改善,提示中医药在调整肝脏代谢功能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表明清热化湿方具有抗炎作用。这些结果与中医理论中的“湿热内生、气滞血瘀”学说高度契合。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体内湿热积滞、脾肾失调、气血不足密切相关。清热化湿方的优势在于其多靶点的治疗机制。该方药通过结合多个具有清热、利湿、降脂作用的中草药成分,能够从多个方面调节肝脏功能,尤其是对湿热体质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方中的茯苓、泽泻等药材可以利水渗湿,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气;蒲公英、丹皮等药材则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有效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与现代药物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不仅能够通过整体调理改善肝脏功能,还能减少副作用,具有较好的长远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本研究通过对脂肪肝患者的临床干预,证明了中医药在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和调节代谢方面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张顺宵, 秦利, 黄珊, 杨超茅, 张晟, 张妍, 陈月, 孙明瑜.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用药规律[J]. 新中医, 2023, 55 (20): 18-24.
[2]唐允婷, 陈宇彬, 吴小文, 林洁, 程亚伟.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单纯性肥胖中医治疗方剂用药规律对比分析[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7 (07): 804-812.
[3]王浩. 中医药联合抗病毒药物对慢乙肝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河北省,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2023-04-25.
[4]刘阳军, 伊凡, 林依娜, 杨俊玲.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现代医生, 2023, 61 (01): 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