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最基本的,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解读对于学生的学习思维、审美水平等方面的重要性,对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过度解读、肤浅解读和忽视文本的缺陷进行矫正,对学生的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矫正,指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文本解读,使其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问题在文本解读中的价值,从而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行分层的教学,确保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文本解读是学生理解事物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对文本形成更加深人的理解,找到其外延价值。文本解读是对初中阶段学生文本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与阅读文本融合,实现学生知识应用与迁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创作情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迁移思维等的发展,由此优化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一、矫正认识上的偏颇,指导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角色,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也要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紧密地围绕着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等,来矫正他们的认知上的偏差,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多种解读,让他们把自己的收获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藤野先生》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装置,把当前的热点新闻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文本解读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基本文本解读水平。其次,老师可以按照课文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同时,老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帮助学生达到高品质的文本解释。比如,当我读到:“当我第二年结束,我要去找藤野,跟他说,我不会再学了,我要离开仙台了。”,老师就可以把这个剧本带到课文里,也就是,鲁迅为什么要放弃医学,走上文学之路。考虑到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他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也不一样,有些人觉得作者放弃了医学,是因为他没有找到学医的机会,也有人觉得鲁迅放弃了医学,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和不苏醒的心态,他相信,医疗可以治疗身体上的疼痛,却不能治愈他的精神。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理解,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为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最后,老师也可以归纳出学生的多种解释,指出有参考价值的地方,弥补学生对文本解释的欠缺,从而确保文本解释的有效性。当然,为了更好地矫正学生的认知偏差,在进行了多种功能的解释之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梳理文章的解读技能,使他们认识到文本解读在阅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他们的不断发展。一句话,初中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让学生进行多种文本解读,让他们的阅读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理清语篇的脉络,推进语篇的解读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因此,中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梳理课文的思维,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更好的鉴赏,从而对文本的语言特征、情感特征等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对文本的深层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弄清作者的意图。此外,为了使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不断地提高,老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解读课外文本,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阅读眼界,增加他们的练习的机会,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文本解读的技能和思维,最后形成一套更适合他们的语文学习方式。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社戏》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课余的时间里,自己去阅读课文,并且通过网络设备,搜集和掌握作者和创作背景等资料,从而对文本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文章的思路梳理打下基础,帮助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其次,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勾勒出文中显而易见的时间词汇,例如:“早晨没能打到船”、“到中午,我的朋友们都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等,这样,就能使学生们对课文的基本写作顺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时间变迁,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真遗憾,今早打不到一条船。”和“我们马上动身”,可归为第一层次,也就是到赵庄看戏之前的曲折;从“沉重的心情突然放松下来,全身都放松了下来,赵庄就在眼前”,这就是第二层次,也就是离开赵庄去看戏班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再往松柏林走,这就是赵庄戏院的第三个阶段了,“月亮还没有落,好象是刚看完一出赵庄,月亮就特别亮了”,“大家都回家了”,这是第四个阶段,就是晚上看了一场戏,晚上就回来了。然后,老师也可以指导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形成一个最后的想法,那就是盼社戏──看社戏──思社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对“我”各个时期的心理状况的分析和解读,从而更好地掌握人物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实施分层教学,确保全面发展
虽然一个班的学生都在同一个年级,但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教育环境等因素,他们的学习能力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也就是说,当老师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一些人可以很快地明白过来,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而有些人却要花一些时间来消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把分层教学和文本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学习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敬业与乐业”一课时,老师可以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他们平时的表现,把他们分为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能力较弱和能力中三个水平,然后以这个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其次,在设计课文解释任务时,既要兼顾学生的基本能力,又要兼顾学生的发展需要,做到“巩固”和“拓展”并存。对于那些有良好学习能力的同学,老师们可以把课文解释任务设计成:“人的理性生命应该是这样的”,其中的“如此”是什么意思?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却要求学生们去理解整篇文章,可以帮助他们对文本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最适合这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在分层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发现适合自己的文本解读深度和方向,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文本解释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缩短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初中语文老师要认清目前文本解读中存在的浅层解读、过度解读和忽视文本的缺陷,对学生的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矫正,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文本解读,并对文本进行梳理,让问题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重视,把分层教学思想和文本解读相结合,从而达到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文.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有效性研究[J].新智慧,2021(36):3.
[2]肖秀金.浅谈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文本解读的策略[J].读与写(教师),2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