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摘要:语言服务是否满足相应的语言需求是检验国家语言政策是否完善的重要观测点。本文主要分析公共事件处理中的语言服务,包括应急语言服务、语言人才培训与语言咨询服务、语言技术服务。文中还简要分析我国公共事件处理中的语言服务能力,以期为今后社会公共事件处理贡献语言力量。
关键词:语言服务;语言能力;语言规划
一、公共事件处理中的语言服务
语言服务是由语言翻译服务、语言教育服务、语言(技术)支持服务、特定行业语言服务构成的服务(屈哨兵,2007)。语言服务也是利用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及语言所有的衍生品来满足语言生活的各种需要(李宇明,2016)。公共事件处理的语言服务指在处理事件过程中,面向相关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志愿组织、相关社会团体、家庭或者个人的语言翻译、语言宣传、语言咨询、语言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跨语言服务。不同的语言服务,旨在满足不同的语言需求。公共事件处理的语言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应急语言服务。应急语言服务可分为灾害多语言沟通、救灾语言软件研发与应用、救灾术语管理、抗灾语言资源管理、灾情信息传播等多个方面①。公共事件处理的应急语言服务也可以大致分为这几类。如我们可以成立了“公共事件处理应急中心”,为群众提供灾难或事件建议翻译、防控宣传、灾难或事件报告和风险沟通、医疗机构信息整合等应急语言服务。
其二,语言人才培训与语言咨询服务。语言人才培训服务包括应急语言人才、专门语言人才、“外语+专业”的复合型语言人才等的紧急培训、教育培养等服务。语言咨询服务包括定点医院、紧急医学知识等。
其三,语言技术服务。如多个语种的公共事件处理的成功案例通过微视频、多媒体卡片向外推出需要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开发微信平台版以及电脑网页版在线查询需要语言软件开发技术等。另外,语料库、语言信息库、在线翻译的运用等也离不开语言技术。
其四,维护国家安全所需的语言服务。当前,信息网络高速发展,跨国界的网络虚假信息传播使各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挑战,如西方有关媒体报道有损中国国际形象的事件。这类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靠语言传播,因此,维护国家安全的语言服务不可缺少。
二、我国公共事件处理的语言服务能力分析
我国在公共事件处理的语言服务能力上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语言应急服务与语言技术平台支持反应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对其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语言应急服务及时,技术平台多方支持
我国语言应急服务十分及时,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以及各类学术团体为。公共事件处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服务。例如疫情期间20多个语种与中文对照版本《疫情防控外语通》。浙大一院联合阿里巴巴推出多语种《新冠肺炎防治手册》,已经分享到219个国家和地区供医护工作者及相关群体使用。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等推出免费资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腾讯公司、云计算等为全民自我隔离、宅家办公提供支持。官方媒体、各大电视台针对疫情实时报道,科普宣传防疫知识。
(二)语种数量单一,小语种人才短缺,外语资源相对匮乏
据统计,从我国各语种所占比例来看,英语翻译人才约占70%,日语次之约占14%,再次为德、法、俄、意等,都是发达或中等发达国家的官方语言,马来、印尼等部分国家的官方语言以个位计算。由此看来我国语种结构失衡,人才结构不合理,小语种人才储备上存在较大缺口,进而导致语言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还不能满足需求的局面。
(三)复合型语言人才匮乏,应急语言人才短缺
我国现行语言教育体制中“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比较困难,并且质量上难以达到要求。现阶段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增加专业知识的学习,压缩外语语言类的专业课程教育,由此导致外语技能浅薄,专业知识肤浅的现象,最终真正精通外语与专业技能的人才并不多。
面对公共事件处理中的语言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国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委托相关部门(如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对涉及到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开展不同情况的语言研究,通过多模态手段建立多语种、规模化的语料库,建立语言资源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实现应急信息资源,语言资源共享。公共事件处理的各环节如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都对语言人才具有多样化需求,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应急能力弱、语言素质单一等问题。从长远看,培养精通多门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有专长的复合型国际人才至关重要。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服务需求多样,公共事件处理中也是如此。从语言发展情景来看,做好语言资源与语言人才培养规划是当务之急。充分考虑新时代语言需求,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培养急需的复合型语言人才,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参与全球治理培养实践型语言人才。
最后需要指出,本文关于公共事件处理中的语言服务问题只是初步探讨,探索有效的提高语言服务能力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丽湘.民族地区法制领域的语言需求和语言服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李艳,高传智.北京2022年冬奥会语言服务对策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9,(3).
[3]李艳.语言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疫情防控中的语言产品与服务[N].光明日报,2020年2月22日.
[4]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N].人民日报,2015年9月22日.
[5]李宇明.语言服务与语言产业[J].东方翻译,2016,(4).
[6]屈哨兵.语言服务研究论纲[J].江汉学术,2007,(6).
[7]王立非.面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J].当代外语研究,2018,(3).
[8]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
[9]邢欣,张全生.“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需求与语言服务[J].中国语文,2016,(6).
[10]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与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11]赵世举.全球竞争中的国家语言能力[J].中国社会科学,2015,(3).
作者简介:邵海艳(1994—),女,汉族,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