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 高县人民医 645154
导语:
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医 “肺脾肾同治” 理论在哮喘治疗中的内涵,以及西医治疗哮喘的常规方法,深入探讨了两者相结合治疗哮喘的具体策略、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这种综合阐述,旨在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思路。
一、引言
哮喘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在哮喘的治疗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的 “肺脾肾同治” 理论强调整体观念,从人体内部脏腑的相互关系出发看待哮喘的发病机制;而西医在哮喘的诊断、药物治疗、预防管理等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和有效的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有望为哮喘患者提供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 “肺脾肾同治” 理论解析
2.1肺在哮喘发病中的角色
在中医理论中,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哮喘患者发病时,肺气失宣,气道挛急,导致呼吸不畅,出现咳嗽、喘息、哮鸣音等典型症状。外邪侵袭是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风寒、风热等邪气最易犯肺。例如,当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时,肺的宣发功能受阻,肺气上逆,就容易引发哮喘发作。肺主皮毛,与卫气密切相关。卫气具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肺气虚弱时,卫气不足,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从而导致哮喘反复发作。
2.2脾与哮喘的内在联系
脾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气血生化之源。哮喘患者如果脾失健运,会出现多种病理变化。一方面,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导致肺气得不到充足的滋养,肺气渐虚,使哮喘病情迁延不愈。例如,一些哮喘患者长期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不良,其肺气往往也较为虚弱。另一方面,脾失健运还会导致水湿代谢失常。水湿停聚则易生痰饮,痰饮上犯于肺,成为哮喘发作的重要病理基础。所谓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形象地说明了脾肺在痰饮生成与哮喘发病中的关系。
2.3肾与哮喘的深层关联
肾在呼吸功能中具有关键作用,主纳气。正常的呼吸过程不仅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还需要肾的纳气功能相配合。当肾不纳气时,气浮于上,患者会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等症状。在哮喘病程中,久病及肾是常见的病理演变过程。长期哮喘不愈,会逐渐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虚。而肾虚又会进一步加重哮喘病情,使哮喘发作更加频繁且难以控制。
三、西医治疗哮喘的方法
3.1哮喘的诊断
西医在诊断哮喘时,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发作诱因等。同时,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过敏史以及既往病史等信息。例如,对于有家族过敏史、儿童时期起病且症状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接触过敏原后加重的患者,高度怀疑哮喘的可能。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支气管舒张试验和支气管激发试验是常用的检查方法。支气管舒张试验通过给予患者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然后测量用药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如果改善率达到一定标准则提示存在可逆性的气道阻塞,对哮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支气管激发试验则是通过给予激发剂(如乙酰甲胆碱等)来诱发气道收缩,观察患者肺功能的变化,以判断气道的高反应性,这也是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
为了明确哮喘的诱发因素,西医常进行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将少量常见过敏原提取物刺入皮肤表层,观察皮肤的反应。如果局部出现风团和红晕,则提示对该过敏原过敏。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 IgE 抗体水平,来确定患者是否对某些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
3.2哮喘的药物治疗
受体激动剂是缓解哮喘症状的常用药物,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这类药物能够迅速激活气道平滑肌细胞上的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从而缓解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也可用于舒张支气管,它通过阻断气道平滑肌上的胆碱能受体,减少乙酰胆碱的作用,达到舒张气道的目的。
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兴奋呼吸中枢和抗炎等作用。氨茶碱是常用的茶碱类药物,但由于其治疗窗较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如胃肠道刺激、心律失常等,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糖皮质激素是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核心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具有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小的优点,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它们能够抑制气道炎症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气道炎症。
对于哮喘急性发作严重或口服、吸入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进行短期治疗。
孟鲁司特钠等白三烯调节剂可以抑制白三烯的生物活性,从而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这类药物适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等特殊类型的哮喘,也可作为哮喘控制的辅助用药。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具体策略
4.1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在哮喘的诊断中,西医的诊断方法能够明确哮喘的类型(如过敏性哮喘、运动性哮喘等)、严重程度(根据肺功能指标、发作频率等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哮喘)以及相关的过敏因素等。中医则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如哮喘患者除了喘息、咳嗽等症状外,如果伴有面色苍白、畏寒、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表现,中医可辨证为肾阳虚证;如果伴有胃脘胀满、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腻、脉滑等表现,则可能为脾虚痰盛证。这种中医辨证结果可以为西医的诊断提供补充信息,从整体上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在哮喘急性发作期,西医的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起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同时,中医可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给予相应的中药方剂治疗。例如,对于寒哮证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等),可以采用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方中的麻黄、细辛等药物具有平喘、散寒的作用,与西医的支气管舒张剂起到协同作用,增强平喘效果,并且中药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寒凝症状,如怕冷、咳痰不爽等。
在哮喘缓解期,西医继续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维持治疗,以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再次发作。中医则注重从肺脾肾三脏进行调理。对于脾虚为主的哮喘患者(表现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可给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方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物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通过调理脾脏功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对于肾气虚的哮喘患者(表现为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动则气喘等),可采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方中的熟地、山药、山茱萸等药物滋补肾阴,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通过补肾纳气,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强机体的抗邪能力。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优势
5.1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能够从多个靶点发挥作用。西医的药物主要针对哮喘的气道炎症、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病理环节进行治疗;而中医的 “肺脾肾同治” 理论则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改善机体的内环境。两者结合,既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的症状,又能够从根本上调整机体的病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哮喘发作期,西医的支气管舒张剂与中医的平喘化痰中药联用,能够更快地减轻患者的喘息、咳嗽等症状;在缓解期,西医的抗炎药物与中医调理肺脾肾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控制哮喘的复发。
5.2中药减轻西药不良反应
西医治疗哮喘的药物,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和茶碱类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口腔念珠菌感染、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茶碱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心律失常等问题。中医的调理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不良反应。例如,中药的健脾和胃药物可以减轻糖皮质激素对胃肠道的刺激;一些补肾的中药可能有助于改善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骨质疏松等问题。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未来展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中医 “肺脾肾同治” 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例如,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对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免疫细胞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揭示中医整体观念在哮喘治疗中的微观机制。
七、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将中医的 “肺脾肾同治” 理论与西医的治疗方法相结合,在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等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哮喘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研究的拓展、药物研发的创新以及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进展,为哮喘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