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 江苏扬州 225127
摘要: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下,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展的实际特点,以高质量就业为切入点,从系统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财政-货币政策的高质量岗位需求创造效应和高质量人力资源供给效应,构建宏观经济政策协同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高质量就业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完善人才财政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积极探索高效的财政支持方式,全面构建支持人才政策制度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多重政策实施,容易存在“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的政策组合风险,导致政策实施效果偏离预期的政策目标。在《江苏省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江苏省作为“就业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人才集聚度高,社会流动性大”,“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协同,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聚力支持就业”。
二、研究现状
1. 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和测量
高质量就业最早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1999)提出的“体面劳动”(Decent Work)概念。随后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工作质量”(Quality in Work)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就业质量衡量的重要来源,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逐渐丰富。高质量就业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定义,宏观层面指就业结构的高级化、就业市场环境的改善与就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孔微巍,廉永生,2019),微观层面主要指劳动者收入稳定增长、就业满意度高、工作环境好、工作效率持续改进、职业发展前景客观等(张抗私,韩佳,2022)。
2. 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经历由微观向宏观的研究路径。具体可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分别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及均衡方面,以及宏观经济均衡、增长及波动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及均衡方面,政府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对劳动供给和需求乃至劳动力市场均衡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林木西,2020;刘汉等,2023)。在宏观经济均衡及波动方面,国外从宏观一般均衡角度分析就业问题。基于一般均衡模型实证研究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发现预算平衡下的财政政策以及以政府投资为主要特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均无益于促进就业。
3. 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整个经济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状态。随后,各种否定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无不受到货币中性论的影响。现代货币主义把货币政策直接锁定于充分就业目标。国内学者发现在大型企业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就业的效应更强,在中小企业中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具有长期影响,但强度显著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在英国,住房抵押品波动的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调整最大。货币政策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包括传统的货币途径,如利率、汇率和其他资产价格以及新兴的信贷渠道,如银行信贷和资产负债表等。
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机制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财政政策侧重结构优化,调节社会总产出水平;货币政策关注总量管理,调节通货膨胀水平。由于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需要将两种政策搭配起来使用,以增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效果,两者之间的协同也一直是经典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毛捷等,2020;邓创,王一森,2022)。也有学者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形成以货币资金作为 “隐性桥梁”的 “联结” 机制,引起两者的搭配、互动以及协调。
三、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首先需要构建一个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充分关注到就业机会指标、职业结构指标、薪资福利指标、就业稳定性指标、职业发展指标和劳动条件指标等。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简明实用性,超前性,主客观指标结合等原则,其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就业率,人职匹配率,职业稳定性,毕业生待遇,自主创业率,主客观满意度,工作创新率等指标,对每一个指标都有具体的测算公式和权重划分.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上述七大评价指标不可能涵盖全部,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讨和提炼.
然后构建一个积极的财政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财政政策是公共政策运行的核心内容,需要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关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特点,从政策制定、执行以及产出绩效三个维度对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指标设计。在形成对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从政策有效性的输入和输出两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其中输入指标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等。
最后,要建立一个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高质量就业三元耦合系统评价。货币、财政等宏观经济政策和高质量就业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包含了系统协同、政策耦合、组态结构等多维要素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货币与财政等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到高质量就业结果的过程离不开岗位需求、人才供给和就业环境等基本路径,因此需要构建包含高质量岗位创造、高质量人力资源供给和高质量就业环境等维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协同传导路径。
四、进一步发展方向
要从系统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财政-货币政策的高质量岗位需求创造效应和高质量人力资源供给效应,构建宏观经济政策协同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分析框架。从财政政策的制定、执行和产出绩效三个维度建立积极的财政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输入和输出两个维度建立稳健的货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形成社会效益。
要借鉴复杂性科学的理论视角,提炼政策协同系统协调度模型的关键要素,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协同系统的模型框架的搭建、促进高质量就业的财政-货币政策相关要素的分析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同系统各序参量协调度模型的构建,最终识别出组合模式,推动科学技术水平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汉,王李俊,刘金全.三重压力下经济下行的识别与溯源[J].经济科学, 2023,(06):5-27.
[2]张抗私,韩佳乐.就业质量协调发展:评价指数与实证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22,10(5):49-66.
[3]孔微巍,廉永生,刘 聪.人力资本投资、有效劳动力供给与高质量就业[J].经济问题,2019(5):9-18.
[4]毛捷,孙浩,徐军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构想 [J].财政研究,2020, (12):11-21.
[5]邓创,王一森.中国金融经济周期波动与财政货币政策协同调控效应分析[J].当代财经, 2022,(11):3-15.
[6]林木西.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推进国民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0,11(02):16-21.
作者简介:刘玉(1992-),女,山东滨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就业能力。
基金项目: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扬州市“绿扬金凤”优秀博士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