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地质+”灶坪地质文化村模式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19
/ 2

创建“地质+”灶坪地质文化村模式的探讨

汤慧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  福建泉州  362011

摘要  通过对福建省安溪县灶坪村的地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灶坪村独有的地质文化特征,创建与开发出灶坪“地质+”文化村模式。

关键词 灶坪  地质  资源  文化村

1  引言

福建省安溪县龙涓乡灶坪村地处安溪、华安、长泰三县交界的金三角,是安溪县幅员最辽阔的乡镇,明清时期就已经是重要的茶叶瓷器输出地。拥有护国岩、火山口遗迹、风动石、温泉、大峡谷等地质景观和凤山岩(寺)、茶马古驿道、土楼、古树、石钟山茶旅康养基地等人文景观,加以“富硒耕地之弧”灶坪、内灶、长新、庄灶、连祠等自然村。这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灶坪地质文化村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源。

2  灶坪村概况

灶坪位于安溪县西南部,隶属于安溪县龙涓乡管辖,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约11公里处。灶坪村共有19个自然村:马水、大林口、寨仔垵、留芳、灶坪、石寨、龙田、七斗仑、西墘内、岭兜、西垵、芼岭、道治、后溪坑、西林、菜塘、崎路山、石崆寮、青坪洋,主村在灶坪自然村。灶坪所在区属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村内地势西北高东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峦重叠,山势陡峭,坡度较大,最低海拔270米,最高为凤山(内灶尖),海拔1219.3米,平均海拔750 米;小溪流有九坐溪、汤洋溪、马水溪、西垵溪、青坪洋溪。灶坪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857小时,无霜期264天。春天来得稍迟,夏季不酷热,秋季冷得较早,冬季不严寒。

灶坪村交通便利,距离省道8公里,距离长泰高速入口G1523仅25公里。距离安溪站70公里。位于厦漳泉三角地带中心,距离泉州2小时,至厦门1小时,至漳州1小时,至福州3.5小时的车程。

3  灶坪地质及人文资源简况

3.1  地质资源

3.1.1  地质特征

本区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一部分,构造单元属闽东火山断坳带(Ⅳ-52(1))之福鼎-平和断陷带(Ⅳ-52(1)b)南部。

3.1.1.1  地层:灶坪区内出露大面积的晚侏罗-早白垩世南园组(J3-K1n),是本区最主要地层。南园组自下而上划分为第一、二、三、四段,依次为中(基)性—酸性—中酸性—酸性岩段。其中以第二段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第三段逊之、第四段又次,第一段本区未分布。

3.1.1.2  构造:温泉-坂里断裂带(蓬莱断裂),从安溪金谷往西南穿过虎邱、西坪、龙涓,延伸到南靖,延伸长度大于100公里,包括温泉断裂、蓬莱断裂、尚卿-东溪断层、内灶断层、内灶-坂里等北东向断层,其中内灶断裂为本断裂带的主断裂,延伸长35公里,为压性断裂,是本区温泉形成的主要原因;灶坪-长新断裂为本区另一条主要断裂,延伸约30公里,走向北北西,是本区奇石形成主要原因之一。

3.1.1.3  侵入岩:区域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东北部,多呈岩株、岩瘤、岩脉状产出。岩浆侵入活动为燕山期,呈多阶段侵入活动特征。区内主要分布有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ξγJ3)、早白垩世石英二长岩(ηοK1)、晚白垩世晶洞碱性花岗岩(κγK2),另外有闪长岩脉(δ)、闪长玢岩脉(δμ)和花岗斑岩(γπ)等小岩脉侵入。

3.1.2  地质资源景观

作者简介:汤慧(1983.10—),女, 学历本科,学位在职研究生,地质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福建省197地质大队从事地质勘查工作。


侵入岩形成的花岗地形地貌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象形石,如护国岩山势起伏回转,像一只狮子,狮头顶上带着一顶官帽(图1);茶山老龟位于护国岩右侧100米处,是一座栩栩如生的巨大石龟(图2),它不仅仅是一座石龟,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寓意,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

灶坪地区晚侏罗世古火山口主要有3处,分别是道地、风鼓格和望对山古火山口;道地是一处以多期次喷溢为主的层状古火山口,形状似一个朝天的圆形喇叭口,直径约1km,远观如天坑喷火大张口场景再现,地貌上中间表现为低洼小馒头丘陵,周围高峻的环形山,发育环状山屹及沟谷(图3);风鼓格火山口是一处以溢流状火山口,火山柱状节理发育,表现为中间粗两边细,岩性以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集块熔岩(图4)。

3.2  自然与人文资源景观

灶坪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造就了灶坪许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主要有富硒土壤及特色农作物、云海雾霭、日出晨景、黄昏异景、千年古榕等,人文资源有茶马古道、灶坪窑址、清代撵轿、凤山岩、清平楼(土楼)、千年虎阱等。

4  “地质+”地质文化村模式的创建与开发

通过申报“中国地质文化村,按照“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综合服务”等五种建设模式。

4.1  地质+生态旅游

保护并打造龙涓乡灶坪、内灶、美岭村独具特色的花岗岩地貌“护国岩”、“天狗”、“凤山岩”、“风动石”、“大石钟”、“火鸟”等,火山口遗迹、火山环状凹陷及锥形地貌,流水地貌“阶梯瀑布群”、“大峡谷”、“天空之镜”等地质景观,结合温泉开发、闽南古民居、龙涓土楼、千年古榕树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茶文化研学、生态康养、观光休闲旅游的综合体。

4.2  地质+研学教育

规划设置以护国岩、风动石为代表的侵入岩奇石研学路线;以火山丘陵为代表的茶园生态研学路线;以茶马古道、温泉、古窑址、峡谷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研学等三大研学主题,并以此设计了三大研学旅行路线。结合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地质灾害防治,根据灶坪、内灶和美玲村地质遗迹的独特性,建立野外实习研学基地。

4.3  地质+农业开发

大力宣传龙涓乡内富硒土地,以龙涓铁观音茶、特色美食龙涓大饼、红酒、咸菜、香菇和米粉等为媒,把生态茶园、关帝庙宗教场所和人文景观等文化资源相结合,讲好茶马古驿道故事,在灶坪村、内灶村一带发展生态茶和富硒农产品,拓展市场,实现乡村振兴。

4.3.1 富硒大米与富硒茶叶开发

灶坪村根据地质调查成果,合理利用本地特色土地资源,将其与村内的茶叶资源及耕地深度融合,生产高质量茶叶、富硒大米等产品。

4.3.2 闽台合作开发

除了富硒稻米、茶业外,还规划灶坪海峡两岸建设基地。结合优质富硒土壤资源开发碧桃、榴莲蜜等优质水果种植,并依托地质文旅引流,将发展樱花、仙草等特色种植与研学旅游、生态观光相结合,不仅为果农增加收入,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务工,也为乡村旅游观光增添新特色。

4.4  地质+休闲娱乐

利用奇石开发户外探险运动,灶坪村利用其丘陵、峡谷地貌,可开发奇石区户外探险、空中揽胜及水晶寻宝活动。平时也作为文化体验项目,探寻野外探险运动所蕴含的“团结奋进”的精神,可成为单位公司团建所青睐的项目。

4.5  地质+综合服务

灶坪村人文历史悠久,有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以及至今流传的古法制茶以及手工制作撵轿的工艺,为继续传承和有效利用这些传统工艺技术,可开发相关体验类人文产品,包括高甲戏体验和古法制茶体验。

在灶坪古窑址附近恢复建设茶马古道,并将古道与地质遗迹相结合。在古窑址附近设置古法烧窑、手工制瓷器等文化展示体验项目。

5  结语

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稟赋,通过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助推乡村振兴。通过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对打造“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将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2024年《灶坪火成岩地质文化村建设报告》 福建省197地质大队

[2]《安溪县龙涓乡灶坪村村庄规划(2023-2035)》福建省地质测绘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