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深静脉血栓:外科术后的 “隐形杀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0
/ 1

警惕深静脉血栓:外科术后的 “隐形杀手”

杜建容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市 644000

在外科手术的领域中,患者和家属往往更多关注手术的成功与否,却容易忽视术后可能潜藏的风险——深静脉血栓。这个被称为 “隐形杀手” 的病症,正悄悄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一、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人体的静脉系统如同一张复杂而精密的网络,负责将血液送回心脏。深静脉血栓(DVT)就是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凝块。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以腿部的深静脉为例,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腿部肌肉不能像日常活动时那样有节奏地收缩舒张,从而使得静脉血流减缓。手术造成的创伤可能直接损伤静脉壁,同时术后身体的应激反应等会使血液处于更容易凝结的高凝状态。

二、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一)手术相关因素

1.手术类型

大型手术尤其是骨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这是因为手术过程中会对骨骼周围的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扰动,而且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制动来恢复,不利于血液循环。腹部手术也有较高风险,因为手术可能会影响到腹部的血管,加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需要时间,患者活动受限。

2.手术时间

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越大。长时间的手术意味着患者长时间处于麻醉状态,肌肉松弛且不能活动,静脉回流更加不畅。

(二)患者自身因素

1.年龄

老年人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变得粗糙,血液中的成分也更容易发生变化。而且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活动量少。

2.基础疾病

患有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增加。肥胖患者体内脂肪较多,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高血压患者血管壁长期承受较大压力,容易受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血管和神经功能,导致血液流动和循环出现问题。

三、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一)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当属肺栓塞。当血栓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就可能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小的栓子可能只会引起轻微的呼吸困难等症状,但较大的栓子可能会迅速导致患者胸痛、咯血、呼吸急促甚至休克,严重危及生命。据统计,因深静脉血栓引发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 15% 左右。

(二)血栓后综合征

即使患者幸运地没有发生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也可能留下长期的后遗症。血栓后综合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后续的治疗和护理也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四、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

(一)物理预防

1.早期活动

术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开始活动。对于下肢手术患者,在术后麻醉消退后即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如勾脚尖、绷脚尖等动作,促进小腿肌肉收缩,加快静脉回流。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

2.梯度压力弹力袜

这种袜子通过从脚踝到大腿不同的压力梯度,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一般在手术前或术后早期就可以开始穿戴,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尺寸,确保穿着舒适且压力有效。

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在医院中,部分患者可能会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它通过周期性地对下肢进行充气、放气,模仿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二)药物预防

1.抗凝药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常见的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可以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但使用抗凝药物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等,所以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

2.中药预防

一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也在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例如丹参等中药制剂,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但同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五、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这是目前诊断深静脉血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等优点,能够清晰地显示静脉内血栓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2.D - 二聚体检测

血液中的 D - 二聚体含量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会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二)治疗措施

1.抗凝治疗

一旦确诊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是基础。抗凝药物可以阻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大,并有助于血栓的溶解。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凝血指标,调整药物剂量。

2.溶栓治疗

对于一些病情严重、血栓形成时间较短的患者,可以考虑溶栓治疗。溶栓药物能够溶解血栓,但存在出血等风险,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

3.手术取栓

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抗凝和溶栓治疗无效,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采取手术取栓的方法,但手术风险较高。

外科术后的深静脉血栓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充分了解其相关知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够有效降低它对患者健康的威胁,让患者顺利度过术后康复期,重新恢复健康的生活。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应重视这个 “隐形杀手”,共同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