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在成人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0
/ 2

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在成人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中的临床效果

周俊涛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目的:探究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在成人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结果:在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研究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结论: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作为治疗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新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急性细菌性皮肤;皮肤结构感染

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ABSSSl)是由革兰阳性菌的敏感株急性感染引起的: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株(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株( MSSA)等[1]。随着抗菌药物耐药的增加,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磷酸特地唑胺是用于治疗ABSSSI的新型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各种链球菌引起的ABSSSI患者。因此本研究将探究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在成人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纳入标准[2]:(1)年龄18~75周岁;(2)发热:口腔温度≥38℃或<35℃,或其他部位的测量体温过高;(3)淋巴系统:在感染部位淋巴引流区或邻近部位淋巴管炎或淋巴结肿大;(4)可从感染病灶处获取非污染的、足够的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评价者。排除标准:(1)药物过敏史者;(2)存在认知、精神障碍者;(3)对本研究不予以配合或中途退出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小,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已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详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常规组(n=40)

研究组(n=40)

性别(男/女)/例

20/20

21/19

年龄/岁

18-60

18-61

平均年龄/岁

49.7±3.21

50.2±3.54

病程/d

6-89

6-95

平均病程/d

49.32±23.35

49.68±24.06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用利奈唑胺片治疗600mg/次,1次/d,明显药物不良则剂量减至300mg;研究组静脉注射磷酸特地唑胺(选购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23461,规格为200mg)200mg/次,1次/日,持续6天。两组患者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1)患者治疗效果:治愈:临床表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好转率大于80%;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在20%~79%之间;无效:症状及体征改善率小于20%。有效率=(痊愈+有效)/全部病例数×100%。

(2)对皮损处进行细菌培养检测,根据病原体对微生物意向性治疗人群进行治疗有效率评估。

(3)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到的全部数值录入SPSS22.0软件中做出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记录方式为例数和百分比,通过χ2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记录方式为均数和标准差,通过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对

研究结果指出:在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38(95.00)vs33(82.50),X2=3.130,P=0.02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2.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对(n=40)

组别

对照组

研究组

X2

P

治愈

24

25

/

/

有效

9

13

/

/

无效

7

2

/

/

总有效率

33(82.50)

38(95.00)

3.130

0.027

2.2不同致病菌所致感染的临床疗效比对

研究结果指出:在治疗后研究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3.

表3:不同致病菌所致感染的临床疗效比对(n=40)

组别

常规组

研究组

X2

P

金黄色葡萄球菌

95.00(19/20)

100.00(20/20)

1.343

0.124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66.67(6/9)

80.00(8/10)

0.259

0.325

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72.73(8/11)

90.00(9/10)

0.164

0.246

2.3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对

研究结果指出: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即[8(20.00)vs2(5.00),X2=4.114,P=0.04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4.

表4: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对(n=40)

组别

常规组

研究组

X2

P

恶心呕吐

1

0

/

/

头疼

2

1

/

/

脓肿

3

1

/

/

腹泻

2

0

/

/

不良反应发生率

8(20.00)

2(5.00)

4.114

0.043

3讨论

急性细菌性皮肤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病率极高,这种感染一旦发生,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是导致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相关感染的两大主要病原体[3]。磷酸特地唑胺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是一种恶唑烷酮类药物,它能在体内被磷酸酶快速转化为特地唑胺,并展现出独特的生物活性。特地唑胺与细菌细胞膜上的50S核糖体亚基相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这一特性使其特别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MRSA在内的多种病原体。此外,特地唑胺对于那些对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同样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本研究提供了有关特地唑胺在治疗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方面的临床效果的重要数据。研究结果指出在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反映了特地唑胺相比于其他药物在治疗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磷酸特地唑胺之所以能展现出如此卓越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因为它在体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强大的杀菌活性。与其它药物相比,磷酸特地唑胺能够与23S rRNA的肽基转移酶相结合并产生额外的靶点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磷酸特地唑胺的抗菌活性。此外,磷酸特地唑胺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也决定了其每日一次的给药剂量是合理的,且对皮肤和软组织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这使得它成为治疗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有效选择。

综上所述,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作为治疗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新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裴莹子,陈松,赵晓,等.磷酸特地唑胺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3,39(05):733-737.DOI:10.13699/j.cnki.1001-6821.2023.05.026.

[2]谭娇梅,乔红群,丁亚军,等.注射用磷酸特地唑胺体内抗菌作用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42(05):425-428.DOI:10.13461/j.cnki.cja.005896.

[3]袁玲,汪继平,李强,等.急性细菌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患者血液感染危险多因素分析[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3,8(02):63-67.DOI:10.19871/j.cnki.xfcrbzz.2023.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