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0
/ 2

浅谈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李玉梅

陕西省商南县金福湾小学  726300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也是一个人的培根教育阶段,因此,小学教育是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也一直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总会出现一些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转化进行研究。本文着力从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策略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也是一个人的培根教育阶段,因此,小学教育是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也一直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但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难免会面对一些“学困生”。可今天的“学困生”,不一定永远后进,也许会成为明日的“栋梁之才”。如果我们老师对学困生关注不够,对孩子而言,错失的不只是某一学年的教育,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因此小学阶段的学困生转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转化学困生呢?笔者认为,要解决学困生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其次再找出解决的对策。

一、形成原因。

要转化学困生,就要先找出学困生“症结”所在,在“对症下药”,通过多方观察和了解,笔者分析得出了学困生形成的以下三大方面原因:

(一)自身原因
  除去智力因素外,学困生大多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或者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懒惰。或者学习缺乏主动性,做作业时三心二意,非得家长或老师盯着、逼着才学习,在课堂学习中不善于思考,不勇于探索,自觉性、自制力差,不专心,爱做小动作。或者学习方法单一,都是机械学习,所学的新知识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只会死记硬背,不懂得举一反三,不会知识联结和迁移,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习常常事倍功半,日积月累,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二)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特殊家庭或家长因素。特殊家庭如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这类家庭的孩子:要么长期由爷爷奶奶照看,老人们本身文化素质低,不能辅导孩子,有时还溺爱孩子,对孩子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在家不做作业、贪玩等行为视而不见;要么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导致性格孤僻,有心理负担,进而影响学习。家长因素主要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家长的文化水平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影响显然大于他人的影响,但部分家长教育观、价值观偏差,致使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部分个体户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只在物质上无限供给,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思想对孩子耳濡目染;而进城务工子女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对孩子学习很少过问。部分家长教育方式有问题,有的对孩子拔高要求,过分追求成绩,急功近利,孩子稍有不对非打即骂,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厌恶心理;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在家里要什么给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家长根本不管,还生怕孩子受一点点苦,对孩子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包庇纵容。部分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不能给孩子辅导,如果他们的孩子再在学校就比其他孩子慢半拍,回到家父母又没能力辅导,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三)学校原因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管起来常常是费力不讨好,而教师教学任务繁多,有时难免忽略他们,时间一长,他们丧失了学习信心,成绩就越来越差了。再者,现代快节奏教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是生怕教给学生的知识不够,于是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赶着学生跑,有些思维转换慢的学生渐渐地掉了队,成了学困生。此外,制度以学生成绩衡量老师的能力,老师对学困生一次次给予希望,又一次次失望,时间久了,最终失去耐心,对他们产生冷漠、忽视情绪,难免打击到学困生本就脆弱的心灵。

二、转化策略

(一)深入了解,针对教育。

要想把学困生教育好,笔者认为必须对学困生进行具体的了解,摸清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比如,对于留守儿童,可尽量劝说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尽量留一方在家照顾孩子。在学校老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给留守学困生先辅导家庭作业,边讲边让他们做,然后自己带回家复习,从而使他们学会做作业,对学习产生兴趣。如对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有心理包袱的学困生,多给予关爱,从生活、学习、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关注,使他们卸掉心理负担,专心学习等。

(二)根据实际,因材施教。
     有的学困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一般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可视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水平,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优帮困的情况下完成,效果会比较好。有的学困生由于基础不扎实,接受能力差,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教学时要重视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给他们降低一定的难度和目标。如

课堂上针对他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他们回答的机会,作业布置上,开一些“小灶”,分层布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让他们在适合于自己的尺度中去找回自己的信心,找回自己的尊严,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

(三)善抓优点,放大表扬。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学困生跟其他孩子一样也有优点,只是由于平时他们缺点暴露太多,还经常被我们无形放大,不经意间优点就被我们忽视了。因此,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充分信任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让孩子感受到“我并不是一无是处,我身上也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老师还是关心我的”,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在如此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断激励他们去完善和超越自己,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树立牢固的心理基础。

(四)面批面改,教会方法
    有的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对自己要求不严。他们在遇到运用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去询问,做错也不找原因,不订正,这样久而久之,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而作业适当的面批面改,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到底是为什么错,错在那里,以后应怎样思考这种问题,面批时教师教会学困生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不断进步。

(五)师爱浇灌,树立信心

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经常与学困生谈心,与他们聊聊人生、聊聊生活,用爱心温暖学困生,用心灵荡涤他们内心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的污染。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对学习充满着热情,勇于战胜困难。

(六)鼓励阅读,开阔思维。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过: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和《帕甫雷什中学》两本著作中,也有大量的章节记述阅读在育人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阅读成为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对学困生的阅读更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他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他认为,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力手段,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课外书读得越多,积累的东西越多,掌握知识就越容易。

(七)家校沟通,共促进步

有人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比作“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足见对孩子的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必须保持平衡。定期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最好的沟通方式。家访时,教师应主动告诉家长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意见,并了解一下近期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等,而且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要让家长明白自己是孩子的终身教师,让家长多找机会去学习如何当一位出色的家长,主动关心他们。希望家长帮助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树立信心,使他们鼓起希望之帆,奋勇前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校讯通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学困生的表现,教师可每天或每星期在校讯通里通报,家长也可将孩子在家时的表现反映给老师。这样,教师和家长都能及时把握该生的基本情况,督促他们完成各项作业,及时改正缺点,引导他们积极进步。

总之,学困生转化是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有早开的,有迟开的,哪怕是开花再晚,只要精心护理,也照样结出果实。”学困生就是“迟开的花朵”, 他们不是不可救药,而是需要我们对症下药。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教师,多些耐心、多些爱心,永不言弃。学困生就一定能有长足的进步,逐渐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钟日祥《教师转化后进生的九大技巧》吉林大学出版社。

[2]《学习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