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1
/ 2

近视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孙杨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人民医院   邮编:131400

要:近视属于临床常见眼病,发病率呈逐年显著升高趋势。相关临床研究认为,炎症反应是近视发病及病情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需在治疗期间采取有效的抗炎方案,以控制近视的病情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综述近视炎症反应的机制及抗炎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近视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近视;炎症反应;抗炎治疗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80%,该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眼部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关于近视的发病机理尚无确定结论,通过动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可知,炎症反应在近视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光学矫正治疗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抗炎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近视的治疗效果。

1、近视的炎症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1.1释放炎症因子

炎症反应属于人体内部的适应性反应,机制较为复杂,炎症因子在炎症反应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白细胞介素(IL)属于炎症刺激因子,在炎症小体激活下的调控性细胞死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IL的诸多下游因子中,IL-6、IL-8、IL-1β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IL-6水平与MMP2的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而MMP2是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维持细胞生存及完整性的关键性蛋白酶[1]。IL-8的主要作用是诱导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朝向发生炎症反应的部位聚集,诱导细胞凋亡。另据研究表明,IL-8可激活MAPK通路,使白细胞聚集,导致近视患者视网膜缺氧缺血。IL-1β可提升视网膜内膜组织中ICAM-1水平,诱导白细胞粘附,使炎症反应加重,视网膜血氧供应量减少,损伤视网膜光感受器。TGF-β属于多效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诱导白细胞聚集,损伤血管内皮,刺激炎性细胞浸润,沉积与重构细胞外基质,

1.2白细胞聚集

临床研究表明,近视发病及病情进展过程中,微血管、视网膜结构异常改变及功能损伤可加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白细胞在血管壁粘附聚集,导致巩膜增厚及变性,并形成黑色Funchs,使炎症反应持续加重。近视患者房水中白细胞水平升高后,部分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组织,可诱导适当炎症因子,使眼底损伤加重。白细胞的粘附聚集也可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产生无灌注区域,使眼部缺氧缺血加剧,进而导致视网膜血管直径、血流速度、微血管密度、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降低,视网膜神经组织损伤,视功能显著降低。同时,白细胞、内皮细胞表面包含具有识别功能的粘附因子,粘附因子能够促进细胞与基质、细胞与细胞的结合[2]。细胞间粘附因子1在高度近视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房水中含量较高,其主要作用是诱导细胞之间粘附,结合受体后能够刺激白细胞进入血管内部,进而产生较强的粘附作用。

2、近视抗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2.1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相关研究表明,近视的终末表现为新生血管形成,过多的新生血管可损伤视功能,因此医疗机构在近视的抗炎治疗中多通过药物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新生血管形成药物主要包括单抗类药物、西普类药物,给药方式为玻璃体腔内注射,用药后能够有效抑制VEGF合成,并可抑制炎症小体与毛细血管间的结合,进而达到改善视力的临床效果。单抗类药物、西普类药物的主要缺陷为机体免疫机制可导致耐药性,远期治疗效果不佳。最新临床研究中,apoA1结合蛋白能够调节TGF-β1,进而达到抗氧化及抗炎的作用,有效抑制新生血管形成[3]。视网膜中apoA1的高表达能够刺进视网膜脂质逆向转运,进而缓解血管内皮损伤,减轻氧化反应,缩小眼部无灌注区域面积,进而达到阻断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效果。部分医疗机构在近视抗炎治疗中联合应用单抗类抗VEGF药物、apoA1治疗,可明显减轻抗VEGF的抗药性,有效保护视网膜内层组织。目前,apoA1治疗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一种apoA1模拟肽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眼部多种物质的生物活性,抗氧化及抗炎,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用药安全性较高,费用合理,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4]

2.2抗氧化治疗

相关研究认为,炎症反应的发生与缺氧具有相关性,为有效防治近视相关炎症反应,可采用抗氧化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常用的近视炎症反应相关抗氧化药物为α-硫辛酸,其主要作用是降低NF-kB活性,减少无灌注区域的合成量,有效缓解缺氧对于眼部组织的影响。中医药对于抗氧化的研究深入完善,动物试验证实,毛茜苷与红景天苷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在不影响眼部正常生理机能的前提下抑制HIF-1α的表达,并可调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磷酸化水平及真核起止因子2水平,进而达到延缓近视病情进展的作用[5]

2.3巩膜胶原交联术

交联术是以生物分子之间产生交联反应为基础的治疗技术,可提升组织的生物学性能,巩膜胶原交联术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显著改善巩膜组织的生物学性能,抑制胶原酶降解巩膜组织。目前临床常用的巩膜胶原交联术包括生物交联剂交联术与光辐照交联术,生物交联剂交联术主要特点是将生物交联剂注入眼球Tenon囊袋内部,催化蛋白质分子内与分子间产生共价键,进而激活生物细胞活性。目前常用的生物交联剂为栀子天然提取物京尼平,其主要优势是具有良好的的生物相容性,毒副作用轻微,可紧致巩膜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排列,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巩膜的生物学性能

[6]。光辐照交联术的主要特点是激活光敏剂核黄素,诱导合成主要成分为单重态的活性氧族,使巩膜胶原纤维内部或胶原纤维间产生化学键,进而增加巩膜胶原纤维的面积、厚度、直径及密度,使巩膜生物力学性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动物试验证实,在近视动物模型的治疗干预过程中,联合应用紫外线照射与核黄素迅速交联,可显著降低巩膜中MMP2等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巩膜的生物学性能。

结语:

炎症反应在近视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近视治疗中可将炎症反应作为基础切入点。适用于近视患者的抗炎治疗方案较多,单一治疗方案存在诸多缺陷,如巩膜胶原交联术容易导致肌肉及神经纤维损伤,抗氧化药物吸收效果不佳,抗VEGF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此,在近视抗炎治疗中需联合应用多种方案,可优先在Tenon囊下注射药物,并采用生物交联剂对巩膜表面实施干预,配合应用apoA1模拟肽、抗氧化药物等综合干预,并依据患者耐受度合理调整治疗方案,进而达到防治近视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登峰.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力水平及炎症反应发生的影响[J]. 世界复合医学,2021,7(12):94-97.

[2] 王淑然,王忠海,叶俊杰,等. 病理性近视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1,29(1):68-71.

[3] 李锡谦,康平,周玉. 阿托品对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J]. 河北医学,2023,29(1):76-81.

[4] 丁辉,胡施思,杨镇朵,等. 丁香酚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镰刀菌诱导的角膜炎症[J]. 国际眼科杂志,2024,24(8):1194-1199.

[5] 李招娜. 角膜上皮瓣弃留对Epi-LASIK矫治近视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12.

[6] 余嘉珍,莫亚. 近视小鼠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基于单细胞RNA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7):1087-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