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年段概念教学课堂任务单的设计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1
/ 2

小学数学高年段概念教学课堂任务单的设计与应用

廖继杰

佛山市顺德区云路小学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数学高年段概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设计了一套有效的课堂任务单,并探讨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任务单的设计与应用进行论述和分析,旨在提高小学数学高年段学生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段;概念教学;任务单;教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备受关注。其中,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段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概念教学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因此,设计一套有效的课堂任务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提升小学数学高年段学生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数学高年段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数学概念变得更加抽象和复杂,如几何中的立体几何、代数中的方程等[1]。学生可能面临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困境,因为这些概念与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较少,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际应用来加深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对概念记忆不牢固、难以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情况。他们可能能够背诵概念的定义和公式,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较弱,缺乏将概念与具体问题相结合的能力。在部分学校和地区,教师教学资源可能相对匮乏,导致概念教学受到限制。缺乏足够的教学工具、教材支持或科学实验条件,会影响教学的多样性和有效性。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他们可能面临数学学习动力下降的问题。由于概念教学可能涉及到较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学生可能感到学习压力增加,学习兴趣下降,导致对数学学习的消极态度。在目前一些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对于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价可能过于简单化,主要以课堂测试和考试成绩为主[5]。这种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概念的真实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也无法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小学数学高年段概念教学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教师们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提供更多的支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学生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高年段概念教学课堂任务单设计原则

3.1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在引入数学概念教学时,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元素,使问题情境具有生活气息,或者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或根据故事设计情境,以提升学生的熟悉感,并激发其主动性[2]。通过实践活动中发掘概念原型或营造与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相冲突的情境,如情境故事、现实模拟、数学游戏等,来引入概念教学。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制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情境图,用情境承载着教学内容,通过情境设计提出数学问题也是教师比较擅长的方式。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如下情境:

教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去超市买东西,顺便拍了这样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现牛奶成分表、衣服成分表)“在好几个商品上我都看到这种数的身影,这跟我们之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1:“它们后面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

教师:“是呢,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百分数,你们在生活中有见过它吗?”

学生2:“我妈妈手机电量显示中带有这个符号。”

学生3:“商店发的活动宣传单上面写着100%中奖。”

教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好孩子,那你们知道上面这些百分数怎么读吗?这些百分数在具体的情境中表示什么含义呢?”(学生们若有所思)

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引发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疑惑。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究百分数。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激发了他们深入思考的欲望。

3.2利用日常经验理解概念

在教学中,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是非常关键的。他们所接触和学习的事物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使得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3]。有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是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的,因此,他们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会受到相应科学概念的影响。但两者又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前期获得的科学概念,将两者加以区分,从而减少对新的科学概念的负迁移。当学生尚未完全理解某一概念时,教师不应匆忙进入下一个环节,以为后续的练习可以加强新概念的理解。正确的做法是在概念理解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因为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为此,教师应该借助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感悟概念的内涵,而不仅是停留在抽象的表达上。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为例,教师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中国地图引出比例尺。通过演示不同比例的中国地图,学生发现尽管形状没变,但大小发生了变化,随后师生共同学习比例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比例尺的定义、认识和分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尺中的前项和后项,以及不同类型的比例尺的特点,同时通过细胞图、零件图等实例让学生感知比例尺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深刻理解了概念的含义。教师可以提供一张中国地图,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比例的地图。学生可以发现尽管地图的比例不同,但中国的形状始终保持不变,只是地图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将数学概念应用于生活中,还应将生活作为抽象概念的载体。如果只是抽象地讲授概念的定义,学生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灵活应用于具体情境中。因此,教师应该将概念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3.3通过实物进行引入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实物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4]。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为例,教师首先展示学生常见的圆柱形物体,如笔筒、水杯等,并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特征。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初步抽象出圆柱的形状,例如上下两个面完全一样的圆形,以及中间的光滑曲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圆柱,并让他们在活动中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剪纸实验等活动,学生可以动手验证他们的猜想,从而加深对圆柱特征的理解。这种引入实物模型的方式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乐于动手去探索圆柱的特征,进一步提高了对圆柱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有一节关于《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了引入实物模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概念。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展示了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比如圆柱形的笔筒、水杯以及卷纸筒等。学生们通过观察这些实物,开始尝试从中抽象出圆柱的形状特征。他们注意到这些圆柱形物体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一样的圆形,而中间是光滑的曲面。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圆柱呢?”学生们纷纷思考并提出了各自的猜想。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即剪纸实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拿出了纸张,并按照自己对圆柱的理解剪出形状。通过实际操作,他们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柱形状特征的理解。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们一起总结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圆柱的形状特征,还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了对数学概念的感知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引入实物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这一例子中,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并组织学生进行剪纸实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对圆柱概念的深入理解。结合实际情况,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实物模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可以引入更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物,如食品包装盒、螺旋形状的螺丝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感知数学概念的具体特征。同时,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实境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还可以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提高其设计和引导实物模型教学的能力。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实物模型教学法,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常规手段,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依依.(2023).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https://link.cnki.net/doi/10.27284/d.cnki.gsxiu.2023.000210doi:10.27284/d.cnki.gsxiu.2023.000210.

[2]徐晓红.(2023).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https://link.cnki.net/doi/10.27441/d.cnki.gyzdu.2023.000179doi:10.27441/d.cnki.gyzdu.2023.000179.

[3]卫家仪.(2023).小学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数学学习与研究(07),77-79.

[4]王芳.(2022).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学苑教育(29),27-28+31.

[5]王艳梅.(2022).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概念引入的策略.科幻画报(0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