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机关幼儿园
【内容摘要】:很多家长受一些自媒体和当下社会快节奏的影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并以一些不是很适宜的方式,将这种焦虑进行了传递和表达。也恰恰是这些行为,打破了幼儿本身的内在成长规律,使得幼儿不知所措。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幼儿的闪光点、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助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也希望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成长为自己最为美好的样子!
【关键词】:平和 助力成长 幼儿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现在整个社会的节奏都快了很多,但就是因为这种快节奏,很多家长还没有把心态调节过来,再加上自媒体一些博主的错误引导,家长就特别容易焦虑,总是催促着孩子快点、快点、再快点。其实,孩子的成长有他自己对这个社会的适应性和规律性。家长一旦焦虑、催促,就会很容易打破孩子本身的内在规律,使得孩子不知所措。家长的情绪就像大海,而孩子就是那艘小船——大海风平浪静,小船自然安安稳稳;大海一旦风大浪大,小船就随时会有被掀翻的可能。因此,家长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保持内心的平和。
那么,如何使家长在保持内心平和的同时,又能提高和培养家长最为关注的孩子的自信心、主动性、专注力呢?现谈谈一些教育策略及方法。
策略一:不粗暴,发现幼儿的闪光点
孩子的成长不是泥塑,不要总想着把他强压定型;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根雕艺术,优秀的匠人讲究的是顺势而为。
我们总想着要去改变孩子,并且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改变,不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性格太文静了,就强迫他在客人面前打招呼、表演节目。一旦孩子表现得不够大方、心不甘情不愿,家长就会流露出不满的表情。又例如,孩子不爱吃哪一样菜,家长就觉得这样会营养不均衡,一个劲得强迫他吃,最后搞得大人也不高兴、孩子也可怜。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挑食,只是挑食的程度不同,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呢?如果家长总是盯着我们认为的缺点不放,就会导致孩子在认知上不知所措,扰乱孩子正常的成长秩序,使他情绪烦躁、否定自己,进而变得不自信。
家长还可以把孩子的某些缺点过滤掉,更多地去关注他的闪光点。比如,经常有家长说,孩子出门很墨迹,早早就叫他起床了,可是到学校就很晚。洗个漱慢得不行,怎么催都没用。如果只是简单地催,那还真的是没什么用!孩子有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也有可能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墨迹的孩子、一个不能让爸爸妈妈满意的孩子。我们可以今天表扬他——“让妈妈看看,呦,今天的牙刷的真干净,牙齿白白的”;明天表扬他——“今天小脸蛋洗的真干净,来,让妈妈亲一口”;假装不经意的在其他家人或邻居面前表扬他——“我家宝贝自己刷牙、洗脸,洗得又快又好,都不用我操心”。每一次的表扬都不一样,每一次的表扬,都要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发自内心的。先表扬完成的质量,再到后来就可以表扬完成的速度。这样不断地表扬、鼓励,就能很好地把孩子积极、向上的那一面给激发出来,孩子也会更自信。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善良友爱、积极上进,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意识,也就会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标签,那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否定自己,逐渐丧失自信。所以,我们一定要用积极的眼光、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策略二:放开手,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我们总觉得,现在的孩子好像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有责任心,做起事来也不够积极主动等。我们小时候家长哪有空管我们,爸爸妈妈要上班、要种地、要做家务,我们很小就开始抱着一大盆衣服,去河边洗衣服、自己做简单的饭菜、还要带弟弟妹妹。现在的孩子,一个孩子有6个家长围着,自然不可能和我们那时候一样。所以我们更要关注孩子主动性的培养。关键还是家长要控制住自己,不要孩子一个眼神,我们马上就懂了,水杯、点心、外套就递上了。孩子太有人管了,就会导致,该他想的,家长都替他想到了;该他感受的,家长都给他提醒了,那孩子干嘛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他又哪里有机会去积极主动呢?
凡是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可能都会对孩子失望。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想法,也就是不够尊重孩子,导致孩子很多正常的生长秩序被打乱了。所以,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被动接受,有不自由感、受控制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些坏习惯。
致使孩子无法养成主动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命令、唠叨、指责。这样的家长是权威型家长。而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懂这些,他只知道,我很不舒服,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自由,我总是不能令大人满意,这会让他感觉很烦躁、很苦恼!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笨拙而苦闷。
所以,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每遇到一件事情,可以先问一问自己:“我这样做,是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呢?还是在操纵孩子,让孩子变成我们的提线木偶呢?”
策略三:不打断,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无端地、经常地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会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好心办坏事。我们有意无意当中,可能就在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搭积木,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我们会凑上去,“来来,先喝点水;要不要拉个尿尿再来玩;先把中药喝掉再玩……”可能,我们会觉得,孩子只是在玩嘛,打断一下又没关系。但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在全神贯注的工作、写论文,总是有人一会儿问你渴不渴、一会儿问你饿不饿,还强制性地叫你吃点、喝点。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烦?而专注力一旦被打破,就很难再次集中起来。
又如,我们刚开始用钉钉办公那会儿,不管上班、下班,总是24小时关注手机,生怕有什么通知漏掉了。现在工作又很讲究效率,10分钟之内没有及时关注钉钉,可能就会有一个临时会议赶不上、或者马上要上交的材料交不了。那段时间耳朵都会出现幻听,“哎,我手机响了,应该是钉钉来信息了。”结果一看,并没有。孩子也是一样,你总是不断地打扰他,他一开始,可能会很快调整好自己,再次投入到游戏、思考、探索中去;后来,他会嫌烦,怎么又来打扰我了;再后来,他就会想,哎,这个时候,家长该叫我干嘛了吧。过了一会,哎,怎么还没来叫我。孩子的专注力就很难集中了,他都在想这些,还怎么心无旁骛地游戏、探索、思考?
那么,当孩子玩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我们该做什么呢?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拿本育儿书看看;或是忙自己的、做家务等等。但眼神要时不时地关注一下、看一眼,主要是确保孩子的安全。家长关注安全、不打断、不干扰,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以后的专注力一定是很高的。
孩子幼小的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以平和的心态助力孩子的成长。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长为自己最为美好的样子!
参考文献:
1.劳拉.马卡姆 《平和式教养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劳拉.马卡姆 《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