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5
/ 3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对策探讨

余忠萍

摘要:本文论述了神经内科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对护理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说明,包括肠道消化与吸收作用对营养摄入的重要性,肠道屏障和免疫功能对维持身体稳定的必要性,以及高代谢与分解代谢状况对营养需求的影响。综合考虑了全面护理的可行性、鼻胃管和胃造口手术的适用范围以及肠道的耐受程度。对目前护理中存在的挑战,如肠内营养途径选择的难题,患者肠道耐受度的个体差异,并发症的处理以及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进行叙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包括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优化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引入智能化技术和创新的护理工具,强化护理人员的持续培训以及团队间的协作,以促进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途径;护理问题;护理对策

引言

据统计,神经内科疾病在临床发病率逐渐增加,发病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吞咽困难,不能正常进食导致机体高代谢、高分解,降低免疫力,出现低蛋白血症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提出针对该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可维持机体所需营养,减少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因此深入探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问题并寻求对策十分关键

1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理论基础

1.1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肠道作为人体关键的消化吸收系统,承担着营养素分解与摄入的主要任务。针对重症神经内科的患者而言,病情往往导致其肠道功能出现异常。在健康状态下,食物在肠道内被分解为基本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进而转化为单糖、氨基酸和脂肪酸,通过小肠绒毛的作用进入血液系统。但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因长期卧床、服用多种药物以及营养摄入不均衡等因素,可能导致消化酶分泌下降和肠道蠕动减缓,进而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与吸收。所以在为这类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时,必须针对性地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制剂,以确保营养素能够被有效吸收和利用。

1.2肠道屏障功能与免疫调节

肠道的防护机制主要是指其筛选功能,即在阻挡有害物质如病原体和毒素的同时,确保营养物质的摄取。这一筛选机制对于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神经内科的重症患者群体中,由于长时间的卧床和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肠道的这种防护功能可能会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细菌移位和感染的风险增加。肠道作为人体最庞大的免疫器官,其黏膜下的淋巴细胞,在局部乃至全身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肠道的免疫功能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他们面临着更高的感染机会。适当提供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保持肠道防护机制的完整性,同时促进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3高代谢与高分解代谢状态

在神经内科的重症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高能耗状况,这表明他们的体能消耗以及对营养素的需求显著上升。面临这种状况,机体为了维持基本的生理活动,会加快蛋白质的分解以供能,进而引起肌肉组织迅速损耗,免疫力降低,以及创伤愈合迟缓。高分解代谢状态也会导致患者出现氮质负平衡,即排氮量超过摄入量,使得营养不良状况雪上加霜。面对此情况,实施肠内营养的宗旨在于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能量和优质的蛋白质,以保持肌肉力量并支撑其生理机能,进而促进病情控制与康复进程。

2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途径的选择

2.1综合护理可行性

对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而言,选择合适的肠营养支持整体护理方案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整体护理涉及对患者营养需求的全面考量、病情的细致监测、肠道功能的精准评估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在开展肠营养支持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健康评价,这包括营养水平的评估、肠道功能的检测和代谢需求的计算。由于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往往存在意识不清或吞咽功能障碍,整体护理计划还应着重于护理团队的技能培训、营养配方的个性化调整以及喂养途径的合理选择。整体护理策略的制定还需定期进行效果评价和方案修正,以应对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保障营养供给的最佳化,进而促进患者恢复速度。

2.2鼻胃管与胃造口的适应症

在为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决定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时,鼻胃管和胃造瘘是两种常用的营养补给手段。鼻胃管主要适合于那些预计短期内需要营养补给,并且可能在数周内恢复自主进食的患者。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费用相对低廉,但长期置管可能会引起鼻部和食管不适或损伤。而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营养支持的患者,胃造瘘通常是更合适的选择。胃造瘘适用于那些长时间无法经口进食但肠道功能正常的人群。尽管胃造瘘的初期设置费用和手术风险较高,但其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使其成为长期营养供给的理想方式。

2.3肠道耐受性

肠道耐受性涉及消化系统对于特定营养供给的反应度,这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占据核心地位。若肠道耐受性不佳,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腹泻、腹胀等一连串的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康复进程。在开展肠内营养之前,对患者肠道耐受性的评估不可或缺。这包含了观察患者的腹部不适症状、排便习惯和肠道活动声音,并逐步提升营养液的摄入量,同时要细心挑选营养液的类型及浓度。对于那些肠道耐受性较弱的患者,可以先用小剂量、低渗透压的营养制剂,并逐步调整至最佳方案。

3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存在的问题

3.1肠内营养途径选择与实施困难

对于神经内科的重症患者而言,挑选恰当的肠内营养路径并付诸实践,往往充满了诸多挑战。患者状况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例如可能存在的吞咽困难、意识不清或肠道功能异常等问题,都大大缩小了可选的营养支持路径。在实行诸如鼻饲管或胃造瘘等营养支持手段时,不得不仔细考量患者的整体状况稳定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风险,比如误吸食物或感染等问题。营养路径的选择还需精准评估并结合患者的治疗预期及生活质量等多方面因素。这一决策过程无疑需要跨学科团队的密切协作,涉及神经科医师、营养专家、护理人员及康复治疗师等多方专业人士,共同确保为患者量身打造最合适的营养补给方案。

3.2患者的肠道耐受性差异

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过程中,肠道适应性的个体差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神经系统疾患的作用,患者可能会遭遇肠道蠕动功能的减退,进而干扰常规的消化与吸收过程。长期卧床休息以及服用特定药物,例如抗胆碱类药物和镇静剂,同样可能对肠道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患者在肠内营养期间出现腹胀、腹泻、恶心或呕吐等不适反应,从而干扰营养物质的正常摄入。

3.3并发症的频发与管理困难

在神经内科的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常伴随一系列并发症,诸如肠道菌群失衡、感染、肠道阻塞以及营养不足等问题。这些并发症使得治疗管理变得更加棘手,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警惕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针对肠道菌群失衡,可能需调整抗生素应用并辅以益生元或益生菌的补充,面对感染问题,必须迅速识别并采纳恰当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至于预防肠梗阻,则依赖及时进行影像学评估和细致的临床观察。对于这些并发症的妥善处理,不仅需要医疗团队具备跨专业协作的技能,还需要对患者状况进行持续不懈的跟踪监控。

3.4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时,护理人才在技术层面的短缺现象尤为明显。肠内营养的支持工作不仅需要护理人员掌握基本的护理技巧,更要深入了解繁杂的营养学知识、熟练操作营养制剂及护理设备。还必须能够及时察觉并妥善解决肠内营养可能带来的各类并发症。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或是学习新知的渠道受限,护理人才往往在面对复杂病情时显得力不从心,这无疑对肠内营养治疗的效果及患者健康构成了影响。

4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对策

4.1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

为重症神经内科患者量身打造的个性化营养方案,旨在为其提供符合个人特点的营养补充,以满足其特殊的医疗和生理所需。这一计划首先从全面细致的营养评价着手,涵盖患者的体重、体质指数、各项实验室指标及能量消耗情况。这些数据有助于医疗团队准确把握患者的基础能量需求及特定的营养不足。结合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疾病进展和预期康复时长,精心调配含有必需氨基酸、脂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营养组合。还需兼顾患者的饮食偏好和食物耐受性,以保障营养方案的可行性和患者依从度。方案的定期评估与调整至关重要,以便及时适应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新的营养需求。这一策略确保了患者能够获得最符合其恢复需求的营养供给。

4.2优化肠内营养途径选择

针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精心挑选肠内营养路径至关重要。这一选择应基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与营养支持的期限。对于短期且病情相对轻微、消化系统功能健全的患者来说,采取鼻胃管方式是适宜的,因其操作便捷、成本低廉且能在床边操作。例如对于患有轻度脑梗死并伴有暂时性吞咽困难的患者,鼻胃管可以满足其短期营养补充的需求。而对于病情危重、意识不清、存在较高反流误吸风险的患者,如处于昏迷状态的大面积脑出血患者,选择鼻空肠管则更为合适,能有效降低反流误吸的风险。鼻空肠管的放置可以通过床边盲插、内镜引导或X射线辅助完成。对于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胃造瘘或空肠造瘘是较佳选择。胃造瘘适用于那些胃肠功能尚好但无法适应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的患者,可以减轻鼻腔和咽喉的刺激,提升患者的舒适感。而空肠造瘘则适合那些胃功能受损或有胃排空障碍的患者,以防止营养液在胃内积聚引发并发症。

4.3引入智能化技术与创新护理工具

将智能技术与创新的护理手段应用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智能营养输注系统通过精确的算法控制营养液的输送速率和剂量,配备了直观的显示屏和灵敏的调控按键,能够依照预设的程序进行稳定的输注作业。这对于那些必须严格监控营养液输送参数的患者来说,是避免因输注速率不当引发的消化系统不适的关键。最新的胃肠道监测装置能够对患者的胃肠道蠕动状态和胃内残留物进行实时跟踪。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传输技术,护理人员能够在监控平台上直接读取相关数据,及时识别胃肠道功能减退或胃内容物滞留等状况。例如在患者胃肠道功能出现微小变化时便能够及时察觉,从而迅速对营养支持计划做出相应调整。经过精心设计的营养导管,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种导管配备了防阻塞和防滑脱的特性,有效降低了护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得益于材质的优化,导管变得更加柔顺,减少了与胃肠道壁的摩擦,特殊的固定机制则保证了导管的稳固性,确保营养物质的输送既安全又流畅,从而提升了患者的舒适体验和护理工作的品质。

4.4护理人员持续教育与团队协作

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方面,护理人员的不断学习显得尤为关键。参与定期的专业进修课程,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刷新其知识库,例如掌握最新的肠内营养操作规程,以及新型营养制剂的配方及其应用场合。学术性的讲座和交流会则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个互相借鉴经验的场所,在这里可以交流处理特殊病例的营养护理经验,探讨特定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处理策略。通过模拟实操训练,护理人员能够在模拟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情境中,训练营养管的置放和固定等操作技巧,进而增强操作的熟练度和精确性。网络平台上也汇集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护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在线学习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能,比如通过远程教育了解国际领先的肠内营养护理方法。在护理工作中,团队的默契配合至关重要。医疗人员、护理工作者以及营养顾问之间需要保持紧密的交流,医生负责向病患传达病况的更新,护理人员则及时汇报营养治疗的执行状况,营养顾问则根据这些信息对营养计划进行优化。护理人员和康复治疗师之间的合作同样重要,康复治疗师负责指导患者进行康复练习,而护理人员则确保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得到适当的营养补给。各科室之间的护理人员也需要协同工作,以保障护理工作的连贯性,从而提升护理的成效。

总结: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是一项挑战性与重要性并存的任务。通过对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肠道功能状态及患者代谢特性对营养支持护理所产生的效应。在探讨护理路径选择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多种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的实施难度、患者肠道耐受度的个体差异、并发症处理的难度以及护理人员技能水平,均对患者恢复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借助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制定、优化营养支持路径、引入智能化技术及创新护理手段,同时强化护理人员的持续培训与团队协作,为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提供更加科学和高效的管理,助力患者恢复健康和提升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钧,宋静.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对策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2(5):3.

[2]丛弘琰,张云,黄晓勇.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不同时间段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23, 23(9):743-747.

[3]郭淑英.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011):000.

[4]关红艳.肠内营养护理小组在降低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误吸风险中的作用[J].中国药业, 2023, 32(S01):300-302.

[5]符卓,黄芬,吴小山,等.肠内营养液不同输注方式对神经内科ICU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2023(4):94-95.

[6]郭小霞.高血压合并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2, 12(10):4.

[7]袁雪梅.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干预的护理效果分析[J].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3(18):0249-0251.

[8]吴建芬.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干预护理效果与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1):5.

[9]江晔,保红平,王留英,等."规范化优质服务临床营养专科单元"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7):4.

[10]焦静敏,郭旗.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外营养干预护理效果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7):4.

[11]梁志刚.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治疗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6):3.

[12]卞艳红.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临床常用措施效果分析[J].健康之家, 2022(2):67-69.

[13]陈云云陈梅王青梅.注水稀释引液法在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定位判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22, 28(21):163-165.

[14]王真真.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治疗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9):3.

[15]汪纯姐,江雪英.肠内营养供给方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胃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浙江医学教育, 2022(00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