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智能化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27
/ 2

农业种植技术智能化发展研究

梁学锋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1800

摘要:在全球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和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业种植技术的革新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本文将探讨全球及中国农业种植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助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农业种植技术;智能化;发展研究

一、全球农业种植技术革新趋势

农业种植技术的革新是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垂直农场、智能灌溉系统、室内农业结合LED光照技术以及精准农业等核心技术引领了全球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垂直农场作为一种空间利用的创新,巧妙地利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或废弃建筑,通过多层结构进行农作物种植。这种模式显著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土地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同时,垂直农场采用水培或气雾培等无土栽培技术,减少了对土壤质量的依赖,降低了对水资源的消耗,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环境保护方面,垂直农场通常采用封闭循环系统,能有效防止病虫害传播,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智能灌溉系统则是通过集成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农作物水分管理的智能化。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态和气候条件,为灌溉决策提供精确数据。数据分析算法可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出最优化的灌溉方案,避免了过度灌溉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同时确保了作物得到适量水分,保证了生长需求。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减小了对水资源的依赖,对于干旱地区尤为重要。

室内农业结合LED光照技术是另一种革命性的种植方式,它将农业生产从户外转移到室内,通过调节光照强度、波长和时间,为植物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LED光源的能耗低,且可精确调控,使得植物能在各种环境下快速生长,不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这种技术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显著减少了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并通过能源效率的提升,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环境足迹。

精准农业新技术,如精准种植、精准施肥和精准农药喷洒等,借助遥感、GPS和GIS等信息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卫星和无人机遥感,可以准确评估土地肥力、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GPS则用于指导农机具精准作业,减少施肥、灌溉和农药使用的误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GIS则帮助分析农田数据,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农业技术革新与实践

中国现代种业的创新体系日臻完善。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和耐除草剂大豆等一系列优良品种的培育,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这不仅确保了粮食安全,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的单产,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如今,中国自主选育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超过95%,展现了中国种业的雄厚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智能农业装备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无人耕地整地、小麦无人播种收获和水稻无人机插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这些智能装备的推广,使农业生产正逐渐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开启了现代农业的新篇章。

再者,室内农业在中国也逐渐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和生态脆弱区域。结合LED光照技术的室内农场,利用科技手段模拟最优的植物生长环境,保证了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同时也降低了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此外,这种模式还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的绿色发展。

中国在精准农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产量评估和农业环境要素监测中的应用,以及GPS和GIS技术驱动的精细化管理,让农业生产的每一环节都有数据支撑,实现了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如精准施肥和精准农药喷洒,不仅优化了资源利用,还减轻了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践中,中国还大力倡导再生农业和土壤再生。通过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推广,以及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农业土壤的质量得到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为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中国农业科研也在探索新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在农业可持续性中的应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研的全球贡献也在不断增加。在2023年的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报告中,中国在多个学科领域表现出色,体现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影响力。然而,尽管在作物性状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农业经济与政策等领域的研究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强化全球视野,提升在国际农业科技对话中的影响力。

中国农业技术的革新与实践正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安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多赢局面。未来,中国农业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全球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与挑战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土壤再生、再生农业的实践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土壤再生是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它关乎作物生产力的持久提升和环境的保护。通过有机肥料的施用、轮作制度的实施和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使其具备更好的保水性和营养循环能力。例如,中国推广的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类控制害虫和杂草,同时鱼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既减少了化肥使用,又保持了土壤的肥沃。

再生农业则是一种注重生态循环和资源优化的农业模式,它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农业系统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例如,中国北方的农田休耕制度,通过季节性轮休,让土壤得以恢复,降低了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了环境压力。

科学与技术创新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在精准农业领域,遥感技术、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为农田管理提供了实时、精细的数据支持,使得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在育种技术上,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育种的进步,使我们能够培育出更耐逆、更高产、更营养的作物品种,实现农业生产的优化。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的抗虫棉花,不仅减少了农药使用,还提高了棉花的品质。

然而,尽管中国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的报告显示,虽然中国在作物性状基因表达调控、基因组选择育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突出,但在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方面相对较弱,这限制了中国在全球农业对话中的全面影响力。此外,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与推广速度仍需提升,以确保科技成果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在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上,中国需要进一步关注全球性议题,如农业贸易规则、农业绿色发展与国际合作,以期在国际农业议题上掌握更多话语权。

结束语

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土壤再生、再生农业和科技革新,同时在全球农业研究的热点前沿中占据领先地位,解决农业经济与政策领域的挑战。中国在这些方面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不断创新与合作,以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伊永峰.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 种子科技, 2024, 42 (19): 81-83.

[2]麻蓉. 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推广应用[J]. 种子科技, 2024, 42 (19): 112-114.

[3]吴政凤.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 种子科技, 2024, 42 (19): 115-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