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923199612051857
摘要:本文探讨了环境工程中黑臭水体的治理和生态恢复问题,分析了黑臭水体的成因,并评估了现有的治理技术和生态恢复策略。研究表明,黑臭水体的形成涉及外源污染、内源污染和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因素。文章详细介绍了物理、化学、生物治理技术,并强调了生态补水、水质净化、生态修复和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国内外案例,证实了这些技术和策略的有效性。同时,文章讨论了治理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和经济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未来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环境工程;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生态恢复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黑臭水体作为城市水体污染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黑臭水体不仅直接威胁着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还严重降低了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开展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恢复工作,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臭水体成因分析
1. 外源污染
工业废水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酸碱物质等。若未经适当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水质,导致水体变黑变臭。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随着人口增加而上升,其中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及微生物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引发水体缺氧和黑臭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源于化肥、农药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以及土壤侵蚀和畜禽粪便。这些污染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导致水体黑臭。
2. 内源污染
河底底泥释放污染物:河底底泥含有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水体扰动时,这些污染物会释放到水中,增加污染。
水生植物腐烂影响水质:水生植物死亡后,其遗体会在水中腐烂,释放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恶化水质。
垃圾漂浮物污染:水体中的垃圾如塑料袋、瓶子等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分解产生有害物质,污染水质。
3. 水体自净能力差
流动性差:水体流动性不足,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加剧污染。
缺氧环境:水体缺氧阻碍有机物微生物分解,产生有害硫化物,导致水体变黑发臭。
水生态系统脆弱: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加剧污染。
二、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探讨
1. 物理方法
环保疏浚:利用机械或水力清除河底污染物,控制挖掘深度和范围以防止二次破坏。
河道曝气:注入空气或氧气提高溶解氧,促进有机物分解,改善水质。曝气设备应根据河道情况设计。
控源截污: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减少污水排放。结合其他技术以最佳效果治理黑臭水体。
调水工程:调配水资源改善流动性,加速自净。需考虑水源、水量、水质以确保水质。
2. 化学方法
强化絮凝:添加絮凝剂使悬浮物和胶体聚集成大颗粒,便于沉淀去除。选择合适的絮凝剂和投加量。
活性炭吸附:利用活性炭吸附有机物和重金属。定期更换活性炭以保持效果。
药剂杀藻:添加杀藻剂抑制或杀灭藻类,减少其对水质的影响。谨慎使用以保护水生生态系统。
化学沉淀:添加化学试剂使溶解性污染物沉淀。根据污染物种类和性质选择化学试剂。
3. 生物方法
水生植物修复:种植水生植物以吸收、转化和降解水中的氮、磷等物质和有机物。选择适应性强、净化效果好的植物,并合理布置种植区域。
微生物降解:利用微生物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构建良好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促进微生物降解作用。
生物膜技术:在载体上形成生物膜,利用微生物去除水体污染物。该技术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但需定期清洗和维护生物膜。
人工湿地:模拟自然湿地系统,利用植物去除水体污染物。设计和建设需考虑水体具体情况,确保湿地系统稳定性和净化效果。
三、生态恢复策略与实践
1. 生态补水
改善水体流动性:建设水利设施和调整水系布局以恢复水体自然流动,减少静滞,提升自净能力。
利用再生水和雨水补给:使用处理过的再生水和收集的雨水补充水量,同时改善水质。确保再生水水质达标,防止二次污染。
2. 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
水质净化和生态修复是治理黑臭水体的关键,通过生物和物理方法清除污染物,恢复生态平衡。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是净化水质的常用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去除氮、磷等物质和有机物,具有高效、低成本和易维护的特点。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植物吸收营养物质,提供微生物附着基质,促进微生物生长,加速有机物分解,有助于生态平衡恢复。底泥修复技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底泥污染物,降低其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3. 生态系统重建
构建水生植物群落: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建立稳定的群落以改善水质、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引入水生生物:在改善的水体中引入适应环境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以恢复食物链和生态平衡,防止新的污染。
建设生态廊道:建立连接生态区域的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物种交流,扩大水生生态系统范围,增强其稳定性和恢复力。
四、黑臭水体治理案例分析
1. 案例选取与背景介绍
案例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三茄涌(沙头)黑臭水体治理
背景:三茄涌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沙头社区,全长821米,其中黑臭段长约510米,涉及常住人口约2000人。水体发黑发臭主要源于生活污水直排河涌以及河涌底泥淤积。
目标:以改善水体水质、恢复水生态功能、加强河道自净能力、提升生态景观环境为目标。
案例二:安徽池州市黑臭水体治理
背景:池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并出台了相关行动方案。池州市黑臭水体主要集中于两种类型:一是由于城市开发带来的雨水径流污染、污水直排污染对城市末端水体造成的影响;二是由于水动力不足和缺少维护导致水体黑臭。
目标:通过系统治理和分期实施,改善城市水环境,解决黑臭水体问题。
案例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三茄涌(沙头)
治理技术:采取“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的治理措施。
实施过程:2019年6月,三茄涌截污管网建设完成,实现了对沿岸及周边生活污水的全面收集和输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并扩建了均安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020年7月,完成了约500米长、50厘米深的清淤工作,清淤量约为1400立方米。2021年6月,沙头社区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完成了河涌美岸建设,增设了生态浮岛,并种植了风车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以修复水生态系统。
案例二:安徽池州市
治理技术:构建“源头海绵城市建设+末端黑臭水体整治+厂网升级改造结合”的综合性海绵城市顶层设计。
实施过程:将水体整治纳入海绵城市建设,制定并执行整治方案。老城区以末端水体整治为目标,海绵城市建设减轻源头截污控污压力。将多个相关项目整合为清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
3. 治理效果与生态恢复情况
案例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三茄涌(沙头)
治理效果:治理后的水体呈浅绿色,消除了黑臭现象,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恢复:河涌水生态得到修复,实现水生态平衡。通过增设生态浮岛和种植水生植物,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案例二:安徽池州市
治理效果:城市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黑臭水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生态恢复: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恢复了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挖掘和加深了水文化的宣传与影响。
4. 经验总结与问题反思
经验总结:案例显示,综合考虑水体及环境,制定并执行整治方案至关重要。治理中,积极采纳村民或市民建议,优化方案,确保效果。建立管护机制,明确运维责任和费用,保障治理成果持久。
问题反思:降低黑臭水体治理成本、提高效率是关键。建立并确保有效运行的水体后续管理机制是挑战。提升生态修复效果、恢复水体自然生态功能需深入研究。
结束语
环境工程视角下,治理黑臭水体和生态恢复是城市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黑臭水体通常由城市污水排放、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因此,治理需控制源头污染,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水环境治理体系。未来,需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这包括深化环境工程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治理效率;加强政策引导和社会参与,形成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并注重长效管理和维护,确保治理成果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通华,郝政珑,郝垭珑,等.城市河湖生态修复与黑臭水体治理[C]//河海大学,河北工程大学.2021首届城市水利与洪涝防治研讨会论文集.黄河水利委员会宁蒙水文水资源局;,2022:6.
[2]蒋欣源,司马勤,聂俊英.黑臭水体治理中多技术综合运用案例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01):125-128+19.
[3]刘毅.黑臭水体治理思路及技术措施的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