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儿童医院
摘 要:新生儿PICC是指从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一根细长、柔软且可以弯曲、不易打折的导管,从外周静脉置入送达上腔静脉。该技术的应用避免了因长时间、高浓度、高刺激性的药物在输注过程中对血管产生的损害,也减少了输液外渗等情况的发生,提高了用药安全性,为患者的持续治疗建立了一条绿色通道。我科自2019年10月开展PICC以来,至2020年12月底共置管PICC75例,其中管路滑脱1例,其余固定良好,未出现脱管情况。
关键词:新生儿;PICC;固定;护理体会
引言
随着PICC技术在我院新生儿科NICU的开展,早产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营养关得到很好的解决。为这些患儿渡过难关、成功救治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活率得到明显提高。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开展,不断总结教训,加强日常护理及对导管进行精心维护,并发症将会明显减少,PICC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PICC穿刺成功后,良好的固定方法避免和减少了新生儿PICC管路滑脱[1]。
1、具体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1护士业务能力过关
维护护士应受过新生儿PICC专业技术培训,熟练掌握PICC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能对患儿实施个体化的评估及护理。严格执行PICC维护操作规范,并能预见操作中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1.2依据患儿实际选择敷料
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合理的PICC敷料,我科现在用于新生儿PICC的敷料是浅静脉留置针敷贴,大小合适。
1.3PICC穿刺后具体的固定要点
贴膜下皮肤及穿刺点有效消毒后充分待干,将透明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将连接器的翼型部分全部覆盖固定,使导管体外部分完全置于贴膜的保护下,贴膜下导管应正确摆放。
(1)外露导管摆放形状应根据穿刺点的位置、外露导管的长度、患儿手臂肌肉的平整紧实度来设计导管摆放的形状,通常用S型和U型摆放,以缓冲外力或活动时对导管的牵拉[2]。
(2)外露导管末端固定处应避开手臂关节处、肘窝、腋窝,防止手臂关节活动时牵拉造成导管损伤。
(3)粘贴透明敷贴时应从穿刺点为中心,轻轻垂放贴膜,做到无张力粘贴。
粘贴后应先沿导管进行指捏塑性,以加固导管,再由中心向边缘按压,排尽空隙,使贴膜与皮肤充分贴合。连接器翼型部用输液贴蝶形折叠后交叉固定于其上,以增加稳定性,标记置入深度、外露长度、置管及维护时间、责任者签名后贴于其上。
(4)贴膜外连接器部分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固定,肝素帽应拎紧。
1.4、认真做好交接班
交接班内容包括:查看患儿导管外露情况;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热、痛;敷贴有无潮湿、松动、卷边;连接器翼型部位是否固定稳妥;测量双侧臂围是否一致;连接器无菌纱布是否脱落及维护时间,并做好记录[3]。
(1)PICC置管后24小时进行第一次维护,之后一般每周维护一次,如果发现敷贴有卷边、松动、潮湿;穿刺点有渗血、渗液、红、肿、热、痛等情况时及时给予维护。
(2)每个班至少一次约8小时,用大于10ml的注射器抽取5-10ml的生理盐水以脉冲式进行冲管,查看导管的通畅情况。
(3)静脉输液最好24小时不间断持续泵入,泵入液体量不少于3ml。
1.5加强巡视
新生儿无自理能力、依从性差、无家属看护等特点,需要责任护士加强巡视,无时无刻引起高度重视。若患儿有哭闹、烦躁时及时给予安抚,必要时进行四肢约束,防止牵拉引起PICC置管脱落。
2、护理分析
2.1心理护理
向患儿家属讲解置管的过程及步骤,其目的和意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取得理解和配合。
2.2置管前准备
全面了解病史,做好环境清洁准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常规检查血象及出凝血时间,选择最佳穿刺的部位和穿刺点。
2.3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非常重要,应采取综合措施:置管时及置管后及行各种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认真护理,可有效地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危重新生儿抵抗力低弱,防御技能差,如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会引起继发感染和败血症。因此,在操作时必须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行穿刺术时严格无菌操作,术野常规铺洞巾,采用0.3﹪碘伏消毒穿刺部位,范围10cm×10cm,操作者戴无菌手套,穿无菌隔离衣。
2.4穿刺部位护理
注意保持穿刺点干燥无菌,穿刺点盖上生物止血棉剪成的小托垫,再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以便于观察。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肢体温度,末梢循环及双侧臂围。穿刺成功后24小时更换敷料,以后常规每周更换敷料一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5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置管早期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与穿刺插管时的机械性损伤有关,预防早期静脉炎,穿刺成功后,常规喜疗妥外涂。后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一旦发生静脉炎,应及时给予治疗。给予抬高患肢,制动,暂停输注液体,行片仔癀软膏或喜疗妥外涂[4]。
2.6保持管道通畅
虽然PICC可用于输注高浓度静脉营养液,如果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导管堵塞,因此不能利用此导管抽血,输注血制品,严格按药物配伍禁忌要求配制药物,持续24小时输注高浓度静脉营养液时,每8小时用1ml生理盐水正压冲管一次,要求护士每班必须检查回血,并检查穿刺侧肢体及肩岬部,及时发现导管堵塞及穿刺侧肢体肿胀或导管滑出。
2.7预防导管破裂和折断
严禁使用10ml以下注射器冲管,应脉冲式推注药物,以降低产生的压力。还应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折断。
2.8预防空气栓塞
连接输液器时,管道空气必须排尽,输液结束及时更换液体。
2.9拔管护理
拔管前应先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再消毒穿刺点,缓慢拔出导管,同时检查导管的完整性,剪去导管前端做细菌培养。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PICC技术在我院新生儿科NICU的开展,早产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营养关得到很好的解决。良好的固定方法避免和减少了新生儿PICC管路滑脱。为这些患儿渡过难关、成功救治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活率得到明显提高。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开展,不断总结教训,加强日常护理及对导管进行精心维护,并发症将会明显减少,PICC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乔爱珍.PICC典型疑难病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8.7
[2]范玲,张玉侠,彭文涛.新生儿护理规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8(7):220
[3]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4
[4]彭飞.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最佳实践——《导管相关感染防控最佳护理实践专家共识》系列解读之一[J].上海护理,2019,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