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医科大学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研究生作为高质量创新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将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存在育人主体职责相对模糊、育人协同性不高、育人力量相对分散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人才优培机制、育人平台联动机制,是高校应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举措。
关键词:研究生;三全育人;人才;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是高校应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举措。
一、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健全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方面,目前仍存在育人主体职责相对模糊、育人过程协同性不高、育人力量相对分散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削弱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限制了研究生“三全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育人主体职责相对模糊
研究生“三全育人”的主体主要有三类,分别为由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朋辈榜样组成的主要育人主体队伍,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组成的协同育人主体,由后勤服务、行政服务等部门组成的共同育人主体。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高校三类育人主体必须明晰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承担起全员育人的神圣使命。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各育人主体职责相对模糊,三类研究生“三全育人”主体未能形成合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未能充分做到互联互通,互促互进。第一,部分导师意识淡薄,第一责任存在缺位。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但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更多关注的是研究生学业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个人发展以及生活问题关注较少。研究生辅导员和朋辈榜样则更多关注学生日常管理,较少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开题情况以及学业困难。第二,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程的育人主体。思政课教师要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认识到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的不同,要以研究生为主体设计课程,并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身边榜样事迹的力量,引导研究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往往更多的关注研究生对专业课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追求打造专业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的结合重视程度还不够,不能润物细无声的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未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三,后勤服务、行政服务等部门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缺乏一个可以实现良性互动的平台,容易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不利于研究生“三全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归根结底,三类育人主体对自身职责定位相对模糊,没有形成各育人主体之间的合作意识,需要三类育人主体同心协力共同将学生培养成才。
(二)育人过程协同性不高
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较好的顶层设计和长远的整体规划,确保育人过程的协同性。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与二级学院重视研究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整体规划,重视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而对思想引领、道德塑造、人格培养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走深走实。部分高校和二级学院对育人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致使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整个过程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反而使育人工作呈现碎片化、形式化等现象。同时,研究生培养涉及到从招生、培养、学位、学生管理、学生党组织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这是一个涉及到研究生不同培养阶段的系统工程,但是这种多部门、多层级、多职能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形成合力,如何更好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健全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
(三)育人力量相对分散
育人力量建构情况将直接影响育人体系的育人效果。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涉及立德树人的各个方面,涵盖的资源众多,需要的人员广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机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配合和协作。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在三全育人工作方面都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育人的过程中,育人合力还不足。一方面,研究生“三全育人”各方力量都应该怎样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力量,受到哪些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各要素之间如何达到契合,又是何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何建立起全方位育人的长效运转机制,用何种方式推动次长效运行机制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都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育人力量的全方位需要统筹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资源。目前,家庭在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发挥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育人合力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深化。
二、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存在现实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有的是长期性的,要高度重视;有的是短期性的,要灵活应对;有的是局部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是全局的,要有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探索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对于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是大有裨益的。
(一)“三全育人”育人评价体系不科学
高校要实现全员育人的效果,就要充分调动各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至关重要。当前,育人主体职责相对模糊,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三全育人”育人主体评价体系不科学。首先,一些高校未能根据育人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三全育人考核机制。高校将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评价指标与导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将育人的效果与导师的工作职责挂钩,仅把教育者作为评价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育人责任的落实,但育人效果的评价结果还不够科学,还需进一步完善。其次,一些高校在评价维度上重视对研究生“三全育人”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评价,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效果评价等不容易量化的育人效果指标,但是在实际育人的过程中,这些指标却是非常重要的。最后,一些高校在评价方法上注重量化分析的方法,对非量化分析的方法应用不多。比如:对于研究生育人主体科研成果的评价上,存在强调数量的情况,而对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影响力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较少。总之,研究生“三全育人”育人主体评价体系还需要进行科学统筹,聚焦研究生育人效果的提升。
(二)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机制缺乏
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的建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联动效应尚未形成,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高校都在单打独斗,研究生“三全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参与机制缺乏,家庭和社会参与研究生“三全育人”的资源和人员相对较少,激发社会育人资源的方式和途径较少。研究生群体生源层次多,年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已经定型,自我意识强,行动独立且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三全育人”的难度,因此,单靠学校一方面抓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还需要家庭、社会与学校形成合力。在实际育人过程中,部分家长认为研究生就不需要家庭教育了,应该由学校发挥作用来管,家长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非常薄弱;部分家长自己管不了自己家的孩子,以工作繁忙为由,将原本属于家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单纯寄希望于学校来教育,这样就造成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在做,形成了高校单打独斗的局面。此外,还有部分家长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没有充分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未能在生活中起到引领和表率的作用,把社会上一些不好的风气带给了研究生,进而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三)“三全育人”机制运行的保障不足
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的构建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的制定还是育人平台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保障。每所高校所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将会影响对高校的资金投入,进而影响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支持。一方面,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明显不足。目前,各高校主管本科生的辅导员经过几年的队伍建设,已经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但研究生辅导员却严重不足。大部分高校没有研究生专职辅导员,主要由科教科或者主管科研的教师负责,他们本身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就比较多并且工作千头万绪,因而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任务重而人员不足,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到不实,很难走进研究生的内心,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三全育人”奖惩激励机制还未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以及教师的考核还未严格与“三全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导致教师做了很多工作,最后没有获得相应的认可;有部分高校奖惩激励机制没有涉及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人才培养和干部选拔考核也没有同“三全育人”工作关联。
三、健全研究生“三全育人”的机制探析
研究生“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在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汇聚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合力。健全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系统与各不同教育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育人效果,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一)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人人育人的全员育人体系
全员育人机制的全员强调的是育人主体的全面性。高校应健全研究生协同育人机制,调动各育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汇聚优势互补的研究生育人主体的合力。一是明确导师思政工作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将思想表现优秀,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教师吸纳到研究生导师队伍。二是提高导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关注。导师通过研究生组会、心理访谈等形式,定期与研究生见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强化导师培训制度。建立学校典型示范、二级单位重点保障、教研室(学科)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校内、校外导师进行培训,实现导师培训全覆盖,促进导师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了解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与规律、明确工作职责。三是建强管理队伍。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强化理论武装及典型示范,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模式,完善实施“研究生辅导员领航计划”,围绕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职责开展模块化培训;组建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室,有针对性开展理论实践研究,提升研究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二)健全人才优培机制,构建时时育人的全程育人体系
健全人才优培计划强调的是提升育人的质量。首先,建立协同育人考核机制。一方面优化导师考核制度。落实导师考核校、院二级管理机制,开展优秀导师及优秀导师团队评选工作,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立德树人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上岗招生资格及招生数量挂钩。高校对于导师,不仅要考虑其科研方面的成果和学术成绩,还应该把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等纳入导师考核标准中。其次是增强思政课程显性育人功能。以凝心聚魂为主线,贯彻“大思政课”理念,建强“思政小课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必修加选修为主要形式,建全建优研究生思政课程群,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善用“社会大课堂”,利用红色资源,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围绕“红色之旅”“乡村振兴”“城市印象”等主题,开设精品社会实践课,引导研究生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知行合一,感悟责任担当。最后,发挥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作用。各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课程-课堂”,确定专业思政主线、课程思政主题和章节思政话题,设计专业育人目标,制定课程思政标准,将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赛后结合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定期开办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培育优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建设省级、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富有研究生教育特色的思政案例库。
(三)健全育人平台联动机制,构建处处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健全育人平台联动机制涉及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等多个领域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一,探索网络文化育人。推进网络思政育人模式,运用多媒体,创新内容新颖、贴近师生、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产品。强化网络舆情监督,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建设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建好易班网、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办好适合研究生教育的网络文化节。第二,丰富管理形式。强化日常教育,打造“毕业季、入学季、民族文化节、网络文化节、心理健康文化节、常态化家访‘两季三节一访’”为主线的日常思想教育模式。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四强化四提升”为引领,形成全天候、一站式预警管理机制。第三,创新管理模式。以“一站式”研究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为载体,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细化“三墙五廊一驿站、三区五室两中心”为主线的建设路径,探索形成“一融双高”党建引领下的“思想引领、队伍入驻、学生参与、保障支持”的特色模式,打造精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扩大影响力。第四,抓实“五育并举”。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邀请道德楷模进校园,实现以德育人;开展致敬大国工匠、科学家学习活动,实现以智立心;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内容,实现以体强身;推动美育改革,构建美育育人体系,实现以美启真;推动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和实践活动,实现以劳励志。健全新时代研究生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功能,提高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4〕冯刚,梅科.深刻把握新时代深化“三全育人”建设的内在规律〔J〕.青年学报,2023(3)
〔5〕张启钱.“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1(3)
作者简介:王丹丹,女,1982年生,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
本文系2023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健全研究生‘三全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编号:LNYJG2023219)的研究成果、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导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30805695303721)的研究成果、2022年辽宁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体两翼”五大育人工程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课题编号:LNYJG20223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