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常常面临阅读时间短缺和阅读量不足的问题,这限制了他们知识视野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一种名为“联读”式的教学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重组教材资源,扩展教材容量,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以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联读”式教学;教材资源;教材容量
引言
“联读”式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组合与延伸,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他们的深层次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一、“联读” 式教学的特点
“联读”式教学具有多元性、整合性与开放性的显著特点。其多元性体现在联读文本来源广泛,不拘泥于课内教材,还涵盖课外经典、网络佳作、报刊时文等,且涉及多学科、多文化背景知识,能全方位拓宽学生阅读视野,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元的知识世界。整合性表现为将多篇不同的文本依据教学目标与主题进行筛选、梳理并有机融合,使各文本相互补充印证,而非简单拼凑,从而构建起系统且富有逻辑的教学内容体系,助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在联系。开放性则反映在教学时间与空间上,不受传统课时局限,可延伸至课外自主学习;在思维引导方面,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对联读文本进行自主探究与多元解读,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充分挖掘知识内涵,提升综合素养。
二、扩展教材容量对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知识与能力提升
扩展教材容量使学生接触海量知识,如在历史教学中,联读不同时期、地域史料,丰富历史知识储备。多种类型文本阅读锻炼阅读技巧,从复杂学术著作到生动文学故事,学生学会精读、泛读切换。面对联读文本观点碰撞,学生需归纳、推理,批判性思维得以培养。例如文学作品联读中,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描写差异,锻炼逻辑思维。在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联读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升,如科技文与文学作品联读,需融合科学知识与文学表达技巧理解,全方位增强知识与能力素养。
(二)情感与价值观塑造
丰富的联读内容激发学生强烈情感共鸣。在文学作品联读时,主人公在困境中坚守的故事可唤起学生内心坚韧情感,亲情主题联读让学生更珍视家庭情感。不同文化背景文本传递多元价值观念,如西方文学中对个人英雄主义描写与东方文学中集体主义精神展现,促使学生思考价值观差异与融合。通过对这些文本深入探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从环保主题联读中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从励志故事联读中培养勇于拼搏精神,助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三、重组教材资源的策略与方法
(一)基于主题关联重组
深入剖析教材主题内涵,挖掘拓展方向。例如教材中有关于“友情”主题的课文,可拓展古今中外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友情故事。从海量资源筛选贴合且具代表性文本,像学习描写人物坚韧品质课文时,引入相关传记、小说片段。以主题串联文本设计教学,如对比不同文本对友情表达方式差异,分析其在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上作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促进知识迁移,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主题,提升阅读与分析能力,构建系统主题知识网络。
(二)依照体裁特征重组
细致梳理教材体裁种类,明确各自特点与教学要点。如记叙文注重六要素,说明文重说明方法等。针对某一体裁,如诗歌,选取教材内外不同风格诗歌联读,从古典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韵律、意象、情感表达差异,分析同一题材不同诗人创作手法区别。基于体裁联读开展读写结合任务,如让学生模仿所学诗歌体裁创作,将阅读中感悟的节奏、意境营造等技巧运用其中,有效提升学生文学鉴赏与写作水平。
(三)围绕作者作品重组
深入研究教材中作者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与文学成就等。比如研究苏轼,了解其坎坷仕途对创作风格影响。选取作者多篇作品联读,像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感受其豪放豁达又细腻情感变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思想脉络与艺术风格传承发展,如苏轼词中旷达意境在不同时期作品的体现。并进一步拓展作者所处时代背景、文学流派关联知识,使学生在深入作品研读中拓宽文学视野,提升文化底蕴与文学素养。
四、实施 “联读” 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注重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平衡
在实施“联读”式教学时,教师需确保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平衡。深度意味着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理解,而广度则是指知识面的广泛覆盖。为了实现这一平衡,教师应精心选择联读的材料,确保它们既能提供深入的见解,又能涵盖广泛的主题。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诗作进行联读,使学生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避免内容过于深奥或过于浅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学科间的有机融合
“联读”式教学强调学科间的有机融合,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授历史课时,可以融入地理、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了解相关地理背景、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这种融合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为了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在实施“联读”式教学时,教师还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疑惑,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教授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哪些作品感兴趣,哪些作品难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结束语
“联读”式教学是一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组教材资源和扩展教材容量,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他们在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上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教材的重组和扩展,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教师可以找到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打造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尝试和探索“联读”式教学,共同实现教育的升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双逻辑”下的教材资源优化重组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24,(23):20-22.
[2]顾雪霞.利用平行教材资源,深化主题意义探究[J].求知导刊,2024,(22):107-109.
[3]于佳.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材资源共享方法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4,21(13):31-33.
[4]王婷婷.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1):69-71.
[5]王瑛珲.“联读”式教学:重组教材资源,扩展教材容量[J].现代交际,2020,(07):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