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康复医院 644200
【摘要】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CBT)在童年家庭功能障碍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3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8至16岁之间儿童与青少年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开展为期12周的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每周一次,每次60min。对比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态(SES)、情绪调节能力(ERQ)、家庭适应性( FACES)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的 SES、ERQ、FACES评分高于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在改善童年家庭功能障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该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提升家庭适应性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童年家庭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家庭功能
童年时期的家庭功能障碍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首要环境,其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情绪调节、行为模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2]。近年来,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逐渐被应用于解决童年家庭功能障碍带来的心理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童年家庭功能障碍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于2023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8至16岁之间儿童与青少年4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男性13例,女性27例,最大年龄16岁,最小年龄8岁,平均年龄为(10.12±2.47)岁。
1.2 研究方法
给予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干预:(1)初始评估和目标设定:通过标准化量表和访谈,评估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调节能力、自尊水平等心理健康指标。评估家庭适应性、家庭沟通、家庭冲突、家庭支持等家庭功能指标。(2)认知重构: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识别和记录负性思维,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挑战和质疑负性思维,寻找更客观、积极的替代思维。(3)情绪调节训练: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识别和命名不同情绪,如愤怒、悲伤、焦虑等。鼓励儿童和青少年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如通过绘画、写作、角色扮演等。教授情绪调节策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在情绪激动时进行自我调节。(4)行为激活: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制定和执行日常活动计划,增加积极活动的参与度,如运动、社交、兴趣爱好等。通过奖励和正反馈,强化儿童和青少年的积极行为,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5)家庭干预:教授家庭成员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改善家庭沟通质量。帮助家庭成员识别和解决冲突,教授冲突解决技巧,如协商、妥协、寻求共识等。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和相互理解,建立积极的家庭支持系统。(6)技能训练:教授儿童和青少年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技巧,如明确问题、列出解决方案、评估方案、选择最佳方案等。教授儿童和青少年社交技能,如如何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友谊、如何应对社交冲突等。(7)定期评估和调整:定期评估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家庭功能,监测干预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干预计划和目标,确保干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需对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态(SES)、情绪调节能力(ERQ)、家庭适应性( FACES)以及生活质量。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使用x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SES、ERQ、FACES对比
干预后SES、ERQ、FACE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表1SES、ERQ、FACES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SES | ERQ | FACES |
干预后 | 40 | 32.87±3.01 | 33.52±1.01 | 31.11±3.12 |
干预前 | 40 | 30.13±2.26 | 31.02±1.11 | 25.33±4.64 |
t | - | 4.604 | 10.536 | 6.538 |
P | - | 0.001 | 0.001 | 0.001 |
2.2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 例数 | 生理功能 | 生理角色 | 身体疼痛 | 一般健康状况 | 社交功能 | 情感角色 | 心理健康 |
干预后 | 40 | 21.37±2.31 | 23.66±3.04 | 21.97±2.08 | 21.25±4.31 | 22.63±4.25 | 23.66±3.04 | 20.97±2.08 |
干预前 | 40 | 20.02±2.12 | 21.29±2.25 | 20.51±2.33 | 19.33±2.12 | 20.69±3.13 | 21.29±4.25 | 18.51±5.33 |
t | - | 2.723 | 3.963 | 2.956 | 2.528 | 2.325 | 2.689 | 2.719 |
P | - | 0.008 | 0.001 | 0.004 | 0.014 | 0.023 | 0.005 | 0.008 |
3 讨论
童年家庭功能障碍是指家庭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缺乏情感支持、沟通不畅、父母关系不良等,导致家庭功能受损。这种障碍可能对儿童的自我认同、自尊心和未来发展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影响其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家庭功能障碍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心理问题。CBT的核心理念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受到其认知的影响,因此通过调整这些认知,可以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对于童年家庭功能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CBT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首先,CBT可以帮助这些儿童和青少年识别和挑战负性思维模式。由于家庭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儿童产生自卑、无助、焦虑等负性情绪,CBT通过引导他们识别这些负性思维,并帮助他们用更积极、现实的思维方式替代,从而改善情绪状态[3]。CBT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新的应对策略,教授他们放松技巧、问题解决技巧、情绪调节技巧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4]。此外,CBT的行为实验和家庭作业部分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将所学的应对策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CBT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新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逐步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情绪反应。CBT还可以通过家庭治疗的方式,帮助改善家庭功能。通过家庭治疗,CBT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改善沟通方式、解决冲突、增强情感支持,从而为儿童和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更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增强自我效能感,改善情绪状态,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传升,潘继英,吴亚娟,等. 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家庭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家庭功能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6):1338-1341,1346.
[2] 孙明霞,周逸能,陈李兰,等. 盐酸哌甲酯联合心智化家庭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临床疗效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31(9):840-845.
[3] 吴佳奇,李强,栾风焕,等. 结构式家庭治疗对ADHD儿童临床症状与家庭功能的改善作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7):545-550.
[4] 张蓉,顾丽琴,吴奕珉. 多家庭团体治疗对康复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上海护理,2022,22(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