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夏衍中学 浙江杭州310017
【摘要】本文从实际案例入手,以不良家庭教育的分支——失常的家庭结构为切入口,分析缺陷家庭、破裂家庭、失衡家庭、溺爱家庭、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总结负效的家庭教育模式的共通性,探究高中生亲源性心理问题的成因。
【关键词】失常的家庭结构 高中生 亲源性 心理问题
所谓“亲源性心理问题”指的是因不良的家庭教育导致中小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从杭州市心理咨询热线的统计情况显示,40%左右的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有关;从我校近一年的心理辅导个案显示,60%左右的学生心理问题是由家庭教育问题引起的,这其中,失常的家庭结构则成为高中生亲源性心理问题中最严重的部分。本文将从几个来自不同家庭结果学生的实际案例入手,对此展开分析和探究。
一、案例及分析
(一)缺陷家庭
(1)案例呈现
A同学,女,16岁。母亲于其小学时生病去世,父亲长期酗酒赌博,且多次以戒赌为由向家里伸手要钱,父亲更是在一次发誓过程中斩断自己小拇指,之后便不知去向,A同学在此之后便由爷爷奶奶抚养。在高中一年级时,一次在教室用美工刀割自己手臂上的皮肤,据悉,该生已有多次自我伤害的经历,从手臂肘关节处至腕关节呈现多处伤疤,严重的已经隔断皮肤组织形成永久性疤痕,据该生初中班主任反映,其在初三时已经发生过自我伤害的事件,中考结束后情形略为好转。该生每在清明节、中元节、冬至等节气时或者在长期失联的父亲突然出现问其讨要零花钱时易发生轻生倾向。
(2)案例分析
丧失亲人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致命性的打击,更何况在失去母亲之后父亲以一种伤害性的方式存在于这个家庭,对其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该生在表述自己情绪的时候不仅仅有哀伤、抱怨,更多的是无助和封闭,多年来该生已经形成了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渴望关爱与拒绝关爱的并存和转换。该生被判断为“抑郁状态”,经治疗情势好转,停课两周后经医院开具复课证明重新回校上课。
(二)破裂家庭
(1)案例呈现
B同学,女,16岁。父母于其幼时离异,跟随母亲,现与母亲、继父及妹妹共同生活。该生多次早恋,每次恋爱都将缺失的父亲席位投射到男生身上,多次在校做出和男生亲昵的动作。在母亲的家庭中也呈现出叛逆状态:称没有手机将无法上学,以此为要求促使母亲为其购买新手机;称继父对其不闻不问、视而不见,事实是继父对其生活比较关心;在其父亲来校看望她时当众将父亲带来的礼物悉数扔出窗外;学校作业有拖欠现象,在老师追问的情况下,该生不回答不解释不说明;在面对不知情的老师的批评时突然爆发出猛烈的哭声,伴随着痛哭试图用小刀割破自己手腕处的静脉。该生长期无法呈现出笑容,沉默寡言缺少朋友,有情感投射现象和树敌倾向。
(2)案例分析
由于时代和地域经济等因素,父母的感情比较容易引起外来的诱惑,离异和重组家庭的孩子心思敏感细腻,特别需要安全感和缺失的家庭成员的爱,所以该生习惯性将对父亲的爱投射到男生身上,同时将怨恨转移到母亲以及重组家庭的成员的身上,让他们来担负自己焦虑、抑郁以及强烈的对抗情绪。经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情势较重,经治疗情势好转,停课一个月后经医院开具复课证明重新回校上课。
(三)失衡家庭
(1)案例呈现
C同学,女,16岁。父母为外省来杭创业人员,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该生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均为父母亲生,多年前父母来杭创业带来了哥哥和弟弟,据父母坦言,那时哥哥恰逢小学,父母带在身边可以关注学习,弟弟尚在襁褓,父母带在身边照顾起居,C同学当时为幼儿园在读,放在祖辈身边照顾压力较轻。但据其反映,父母是因为重男轻女才将其放在老家,并在情绪不佳时表示父母老去时其作为女儿可以不予赡养。该生沉默寡言、缺少朋友,树敌意识强,且有间歇性兴奋。一次在和父母通完电话后在教室里留下轻生的字条,当天晚自习在教室里不顾同学劝阻当众割破手臂,鲜血淋漓,在老师同学帮助下送往医院救治。
(2)案例分析
失衡家庭的其中一种类型是父母未能将爱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位子女,造成其中一位子女内心的失衡。青春期是一个人性格角色认同的重要时期,如果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关爱子女的程度有失偏颇,或者父母主观上无意造成这样的后果而在客观上确实形成了这样的结果,最终会导致子女自我意识的障碍,并影响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经医院精神科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躁郁症,经治疗情势好转,停课一个月后经医院开具复课证明重新回校上课。
(四)溺爱家庭
(1)案例呈现
D同学,女,16岁。父母均在台州三门上班,父亲是国企员工,母亲为小学教师。父母为了培养她,在她小学时就将她送到杭州上学,寄养在姨妈家,每逢周末来杭团聚。那时又恰逢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父母在征得其同意后生育了一个弟弟,因照顾弟弟较为忙碌,又因为高中为寄宿制学校,父母无需在每个周末来杭看望。每当父母不能来杭时她便整天痛哭,要求退学,甚至强迫母亲辞去工作、放下弟弟来杭伴读,对年幼的弟弟有敌对情绪,痛哭时伴随割腕动作,但情势较轻未伤及表层皮肤。经医院精神科诊断为“抑郁状态”情势较轻,经中药治疗情势好转,父亲在学校附近租住一套公寓,并由父亲或者母亲在每周五下午从台州三门赶往杭州,每周一早上再从杭州赶回三门,母亲答应在其高三时辞去工作全天候陪读。
(2)案例分析
虽然在这个案例的形成中,弟弟的出生带给姐姐一定的困惑,但这个困惑不是主要的原因。父母对其的关爱是足够的甚至是超常的,为了培养成才从小送到省城接受更好的教育,对其的期许也是很高,甚至是一厢情愿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实施他们的关爱,哪怕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时也无节制的满足,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过度关爱使得学生依赖、任性,在需求不能满足时采取极端的方式。
二、总结及建议
本文主要从失常家庭结构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出发,分析了不同家庭结构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影响。亲源性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学业成绩、生活质量、生命成长等造成了程度不等的消极影响,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原生家庭的缺失或家长教育观念的偏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贫乏以及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
这种情况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积极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各个成长阶段中的心理特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意识,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家校沟通、亲子沟通。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和了解能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早识别与预防学生的亲源性心理问题。定期与家长沟通,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
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环境和氛围,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孩子受到不一样的教育熏陶便会形成不一样的人格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得到赏识,优点和缺点都能得到包容,自信、健康的完整人格才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李铭 高中生“亲源性”心理问题成因初探 《前沿探索》2013年3月
李铭 例谈负效家教模式下中学生亲源性心理问题的形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6期
作者简介:郑小定,(1982,9),男,汉,湖北省荆门市 ,职称:中学一级 学历:本科 ,上城区二星级班主任 研究方向:个案学生的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