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与非晶硅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04
/ 2

多晶硅与非晶硅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对比分析

赵波

内蒙古通威硅能源有限公司  014010

:多晶硅与非晶硅光伏组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的两大重要材料。本文通过对两种光伏组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性、光电转换效率、温度系数及衰减特性等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电性能。结果表明,多晶硅光伏组件在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方面表现较好,而非晶硅组件在弱光条件下和低温环境中更具优势。本文研究为光伏系统设计及组件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多晶硅光伏组件;非晶硅光伏组件;发电性能;光电转换效率;温度系数

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光伏组件是光伏系统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影响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性。多晶硅和非晶硅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光伏组件材料,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发电性能。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两种组件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表现,探讨其在光伏系统中的适用性,为工程实践中的组件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一、多晶硅与非晶硅光伏组件的基本特性

1.1 多晶硅光伏组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多晶硅光伏组件是基于多晶硅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其内部由多个随机取向的晶粒组成。这种组件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当太阳光照射在多晶硅电池上时,光子激发出电子,并在半导体材料的PN结处形成电势差,进而产生直流电流。多晶硅光伏组件通常由玻璃面板、封装材料、背板和铝框组成,通过串并联的方式提升电压和电流输出。由于制造工艺成熟,多晶硅组件具备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良好的稳定性。

1.2 非晶硅光伏组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非晶硅光伏组件采用非晶硅薄膜作为主要光电材料,其结构不同于晶体硅组件,内部为无序分布的硅原子构成。非晶硅组件的工作原理同样基于光生伏特效应,但由于其材料内部没有晶格结构,电子和空穴的复合率较高,光电转换效率相对较低。非晶硅组件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材料利用率高,可以采用连续卷对卷的工艺制备。这种组件的特点是厚度薄、重量轻,同时在弱光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发电性能。

1.3 两种组件的物理性能比较

多晶硅与非晶硅光伏组件在物理性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多晶硅组件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通常在15%至20%之间,且其温度系数较低,能够在高温环境中维持较好的性能。然而,多晶硅组件对生产过程中的硅材料纯度要求较高,制造成本较高。相比之下,非晶硅组件的转换效率较低,通常在8%至12%之间,但其弱光响应性能较好,能够在阴天或低光照条件下维持一定的输出。此外,非晶硅组件由于厚度较薄,更适合应用于轻量化的光伏系统中。

二、多晶硅与非晶硅光伏组件的发电性能分析

2.1 光电转换效率比较

光电转换效率是衡量光伏组件性能的重要指标。多晶硅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通常高于非晶硅组件,这是由于其晶体结构能够有效减少载流子复合损失,从而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多晶硅组件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表现尤为突出,能够提供更高的功率输出。相比之下,非晶硅组件由于材料内部缺乏晶体结构,电子迁移率较低,导致光电转换效率较低。然而,非晶硅组件在弱光条件下的表现优于多晶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散射光和低强度的太阳光。

2.2 温度系数与环境适应性分析

温度系数是衡量光伏组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性能变化的指标。多晶硅组件的温度系数通常为-0.4%/℃左右,这意味着当温度升高时,其输出功率会有所下降。尽管多晶硅组件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有所降低,但其整体温度稳定性较好。非晶硅组件的温度系数相对较低,一般在-0.2%/℃左右,这使得其在高温环境中具有更好的输出功率维持能力。此外,非晶硅组件在弱光和低温环境下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因此适合在气候多变的地区应用。

2.3 衰减特性及长期稳定性研究

光伏组件的衰减特性和长期稳定性是决定其全生命周期内发电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多晶硅光伏组件以较低的初始衰减率著称,通常在第一年内的性能衰减约为2%。在此之后,其年均衰减率稳定在0.5%左右,显示出良好的长期稳定性。这种特性使多晶硅组件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超过25年的使用寿命,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效的电力输出。相比之下,非晶硅光伏组件的初始衰减率较高,第一年内的衰减率通常可达10%左右。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光诱导稳定化过程后,其衰减率趋于稳定,后续年度的性能下降幅度大幅减少。虽然非晶硅组件的长期稳定性稍逊于多晶硅,但其较低的制造成本和良好的弱光性能使其在特定应用中仍具有竞争力。

三、应用场景与实际效果评估

3.1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电性能评估

多晶硅和非晶硅光伏组件在多样化环境中的发电性能存在显著差异。在高光照强度和高温条件下,多晶硅组件凭借其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低的温度衰减,能够持续输出高功率。这类组件特别适合于中国西北地区,如甘肃、宁夏等光照资源丰富的区域,大规模光伏电站的建设多采用多晶硅组件,以充分利用当地高强度日照资源。然而,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例如阴天、清晨或傍晚,非晶硅组件表现更为出色。其良好的弱光响应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利用散射光转化为电能。在我国南方多阴雨的地区,如四川和重庆,非晶硅组件可显著提高系统发电量。此外,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如黑龙江,冬季极低温度下非晶硅组件的低温性能优势更为显著,为这些地区的光伏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3.2 组件选型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光伏组件的选择对系统的经济性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多晶硅组件的初期投资较高,但由于其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使用寿命,整体度电成本在长期运行中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特性使其适合于追求长期收益的光伏项目,例如国家电投在青海建设的格尔木光伏电站,通过采用多晶硅组件,保障了高效的电力输出和长期稳定的收益。相比之下,非晶硅组件由于制造成本较低,初始投资较为友好,适合于预算有限或对安装条件要求较高的项目。在弱光和低温环境下,非晶硅组件的发电性能优于多晶硅,因此在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BIPV)中更具经济性,例如合肥阳光电源公司在部分城市的建筑幕墙光伏项目中选择非晶硅组件,实现了较低成本下的高效发电。

3.3 应用案例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多晶硅光伏组件主要应用于大规模光伏电站和商业屋顶光伏系统。这类项目通常集中于光照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优化设计和科学运维来实现高效发电与稳定收益。例如隆基绿能科技公司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的大型光伏电站,使用多晶硅组件,有效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实现了高效的电力输出。非晶硅组件则更多地应用于分布式光伏系统、轻量化移动能源和BIPV领域。以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公司开发的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例,该项目在城市建筑幕墙上安装了非晶硅组件。这种设计不仅有效利用了有限的建筑面积发电,还提升了建筑的美观性和节能效果,特别是在阴天和弱光条件下的发电表现更为突出。由此可见,依据不同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组件类型,能够最大化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

综上所述,通过对多晶硅与非晶硅光伏组件的发电性能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各有优势,在光伏系统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组件类型。多晶硅组件适用于追求高效率和长期稳定性的场景,而非晶硅组件在弱光及低温条件下表现更优。本研究为光伏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支持。

参考文献:

[1] 多晶硅晶粒取向对裂纹扩展的影响研究[J]. 吴潇璞;张阳博;左宏.实验力学,2020(05)

[2] 基于光谱分布差异修正的多晶硅组件PR模型研究[J]. 刘志康;张臻;罗皓霖;杨正;李沁书;张畅.太阳能学报,2020(01)

[3] 面向园区综合能源服务的变电站光伏能源应用[J]. 金曼;马任远;李宗;韩丁.通信电源技术,2019(12)

[4] 光伏组件输出功率影响因素分析[J]. 陈玉伟.科技视界,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