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军区莱阳离职干部休养所 山东莱阳 265200
摘要:目的 探讨干休所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共情护理+心理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所在2022/1~2024/1间的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例,基于“共情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划分为对照组(干预前)与观察组(干预后),然后比较分析两组护理干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SAS与SDS评分为(36.32±3.73)分和(38.09±4.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3.75±4.33)分和(45.21±4.33)分(P<0.05);观察组在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与生理功能四个维度方面的分数分别为(86.45±7.32)分、(83.22±6.04)分、(84.43±6.32)分和(85.72±6.35)分,比对照组的(78.64±6.73)分、(75.18±5.75)分、(76.32±6.13)分和(77.92±7.22)分显著更高(P<0.05)。结论 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群体,实施“心理护理与共情护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干预策略,能显著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状态,全面提升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患者;脑梗死;共情护理;心理护理;护理疗效
脑梗死是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缺氧而遭受的严重损害,其特点在于突发性强、病情恶化快,同时伴随着较高的致残与致死风险。此病不仅直接侵袭神经功能,还可能引发失语、偏瘫等一系列症状,深刻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诱发焦虑、抑郁、恐慌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导致情绪低落。长期沉浸在消极情绪中,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会显著降低,给治疗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挑战,同时,也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构成威胁。鉴于此严峻形势,加强患者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探讨了“共情护理+心理护理”联合护理干预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本干休所在2022/1~2024/1间的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88~94(90.14±1.42)岁。基于“共情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划分为对照组(干预前)与观察组(干预后),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能够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监测病情,环境护理(如避免跌倒,保持病房环境卫生等)、常规心理护理(包括采取温和语气和患者沟通,给予鼓励等)以及用药指导干预(如各种类型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剂量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可以给予“共情护理+心理护理”联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共情护理措施。①应秉持换位思考的原则,深入患者的视角,全面理解其情绪状态与所处的情境。鉴于脑梗死患者对疾病认知的局限及其带来的身心影响,患者常易出现焦虑、烦躁乃至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反应不仅削弱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直接阻碍了治疗与护理进程,对患者的康复构成阻碍。因此,护理人员务必加强对患者心理动态的敏感度,准确把握情绪波动的规律与特征。在患者情绪波动显著,尤其是处于低谷时,护理人员应主动发起沟通,展现出高度的耐心与温柔的语调,展现对患者的深切理解。在沟通中,应积极传达同理心,通过安慰与鼓励的话语,为患者构建一个安全的情感表达空间,引导其敞开心扉,释放内心的压力与不安,从而有效缓解并改善其负面情绪状态。②健康教育,可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如发放详尽的宣教手册、组织专题讲座或播放教育视频等,系统性地向患者介绍脑梗死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手段以及预期的康复效果。同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其认知水平与文化背景,以此为基础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通过提供贴心的关怀与适时的建议,我们鼓励患者采纳科学饮食方案,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开放心扉,以更加积极和理性的态度参与到疾病管理与康复过程中来。③构建共情交流环境。鉴于疾病带来的身心挑战,患者往往伴随多样化的需求与困惑,因此,护理人员需采取主动姿态,积极与患者建立沟通渠道,细致倾听并全面理解患者的担忧与疑问。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同步观察患者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细微变化,综合评估其心理状态,以便提供更加精准的关怀。在倾听患者倾诉的同时,护理人员应扮演好双重角色:既是专注的聆听者,也是适时的回应者。通过点头、眼神接触等肢体语言,向患者传达理解与共鸣;而在恰当的时机,通过轻拍肩膀等动作,给予患者安慰与鼓励,强化其情感支撑。整个交流过程应贯穿共情理念,旨在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情感认知,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热情服务与真诚关怀。④针对患者的个体状况,应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分享过往成功康复的实例,让患者深刻认识到积极心态对加速身体康复的积极作用。同时,详细介绍当前采用的个性化功能恢复训练计划及治疗方案,强调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主动配合对于实现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性。为巩固患者的健康行为模式,还需积极促进患者家属的参与,将共情护理理念延伸至家庭层面,构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紧密协作网络。通过增强家属对患者情感需求的理解与支持,以及在社会层面寻求更多理解与帮助。
(2)心理护理措施。首要任务是系统普及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涵盖其潜在诱因、典型临床表现及潜在危害,以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同时,强调日常生活管理的重要性,包括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坚持健康饮食习惯,并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同时,需深入探索患者的心理状态,以温和而专业的态度与患者沟通,阐述负面情绪对康复进程的潜在阻碍,鼓励患者主动掌握情绪调节技巧,有效管理情绪波动,尤其是要注意实施定期的心理状态评估机制,细致分析患者情绪波动的根源,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1.3 评价指标
在评估护理价值中,主要指标如下:
(1)心理情况。基于SDS与SAS自评量表,评估分析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评分和心理情况严重程度之间表现为负相关。
(2)生活质量。利用SF-36健康评估量表,系统评价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维度广泛覆盖了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与情感职能四个方面。每项维度均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分数提升直接反映出对应生活领域水平的提升与优化,即得分越高,标志着患者在该维度上的生活质量更为优越。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1.0处理本研究得到的心理情况、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资料,对应开展t校验(表示),P<0.05表征对比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心理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SAS与SDS评分为(36.32±3.73)分和(38.09±4.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3.75±4.33)分和(45.21±4.33)分(P<0.05),详见表1。
表1 心理情况比较(,分)
组别 | SAS | SDS |
观察组(n=8) | 36.32±3.73 | 38.09±4.09 |
对照组(n=8) | 43.75±4.33 | 45.21±4.33 |
t值 | 9.343 | 8.582 |
P值 | <0.05 | <0.05 |
2.2 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在生活质量四个维度方面的分数分别为(86.45±7.32)分、(83.22±6.04)分、(84.43±6.32)分和(85.72±6.35)分,比对照组的(78.64±6.73)分、(75.18±5.75)分、(76.32±6.13)分和(77.92±7.22)分显著更高(P<0.05),详见表2。
表2 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 情感职能 | 精神健康 | 社会功能 | 生理功能 |
观察组(n=8) | 86.45±7.32 | 83.22±6.04 | 84.43±6.32 | 85.72±6.35 |
对照组(n=8) | 78.64±6.73 | 75.18±5.75 | 76.32±6.13 | 77.92±7.22 |
t值 | 5.518 | 6.657 | 6.542 | 5.629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3 讨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面临病情复杂、病程迁延的挑战,往往需要长期卧床治疗,这一过程伴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显著下降,极易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若未得到妥善管理,极易诱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直接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的显著降低,从而对康复进程构成阻碍。传统护理模式中的心理干预部分往往内容较为浅显,缺乏个性化和深度。共情护理作为一种高级别的心理干预策略,其核心在于深度探索患者的心理领域,精准捕捉其独特的心理期望与诉求,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量身定制的心理干预计划,旨在有效稳定患者情绪,促进其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转变。本次研究中,经由“共情护理+心理护理”联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发现观察组的SAS与SD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四个维度方面的分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证明了在“共情护理+心理护理”联合护理干预下,能够将患者始终作为护理的重心,对改善他们负性情绪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群体,实施“心理护理与共情护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干预策略,能显著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状态,全面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玉林.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24,22(2):73-74.
[2]王丽.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17):90-91.
[3]施丽华.共情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贵州医药,2022,46(6):99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