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凤城市文化馆 辽宁丹东凤城 118100
摘要: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舞蹈创作编排具有了新的意义和使命。一方面,非遗舞蹈可以成为文旅融合中的特色文化元素,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文旅融合也为非遗舞蹈创作编排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展示平台。本文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剖析非遗舞蹈创作编排面临的挑战,阐述了非遗舞蹈创作编排的理性思考的必要性,进而提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遗舞蹈;创作;编排;理性思考;研究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与旅游相互交织,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也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不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观赏,更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体验与探索。非遗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面临着独特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非遗舞蹈扎根于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丹东凤城,非遗舞蹈本身就是旅游的重要吸引点,游客们在欣赏满族舞蹈时,能够深切感受到满族的文化魅力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等丰富内涵。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舞蹈的价值和意义
(一)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舞蹈通过旅游活动得以广泛传播,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传承人可以深入了解非遗舞蹈艺术的起源、演变和内涵,掌握舞蹈技巧与动作语言,从而实现非遗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
非遗舞蹈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此外,非遗舞蹈的推广还可以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
(三)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非遗舞蹈的展示和表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传统。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还能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尊重,构建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四)提升旅游体验与吸引力
将非遗舞蹈融入旅游活动中,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增加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例如,通过参与非遗舞蹈的学习和表演,游客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旅游体验,从而提升整体满意度。
(五)促进文化自信与认同
非遗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通过文旅融合,非遗舞蹈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文旅融合视角下非遗舞蹈创作编排面临的挑战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舞蹈创作编排面临一系列挑战,不仅涉及到舞蹈本身的创新和发展,还包括如何更好地与旅游产业结合,以及如何推动其现代化和国际化。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在非遗舞蹈创作编排中,很多时候只是表面地模仿传统舞蹈动作,而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些地区的非遗舞蹈表演在文旅活动中只是机械地重复动作,缺乏对当地独特文化的深度呈现,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保护与传承的平衡
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这要求我们在推动舞蹈艺术创新的同时,坚守非遗的内涵,挖掘其时代价值,创新非遗资源转化路径与形式,注重非遗舞蹈艺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三)创新与发展的压力
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融入时代的需求和审美观念,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创造出新的舞蹈作品和表演形式。这需要舞蹈创作者具备较高的艺术敏感度和创新能力,既要保持非遗舞蹈的特色,又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有些创作者在创新过程中过度追求现代元素的加入,导致舞蹈失去了原本的文化根基;而有些则过于保守,使得舞蹈缺乏时代感,难以吸引年轻观众。
(四)资金与资源的限制
舞蹈艺术的发展,尤其是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设备更新、宣传推广等方面。然而,资金的筹措和使用需要合理分配,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与非遗舞蹈艺术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明确非遗舞蹈艺术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保护措施等内容。
(五)传播与展示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非遗舞蹈的传播与展示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舞蹈的场景和动作,将观众带入其中,增强其参与感与沉浸感。这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渠道和技术手段,提高非遗舞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六)群众参与的专业性与普及性
在文旅融合的需求下,对非遗舞蹈表演的质量要求有所提高,但又要保证广大群众能够参与其中。如何在提升舞蹈编排专业性的同时确保群众的广泛参与,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舞蹈创作编排实践路径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舞蹈的创作编排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旅游产业的一种创新。
(一)深入挖掘非遗舞蹈核心文化元素
通过对非遗舞蹈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起源、演变过程及其文化背景,为创作编排提供丰富的素材。提取非遗舞蹈中的核心文化元素,如舞蹈动作、服饰、音乐等,确保创作编排能够真实反映非遗舞蹈的原汁原味。选择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主题,以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比如反映当地古老传说或传统节日的主题,能让舞蹈具有故事性和吸引力。
(二)突出本地与传统特色元素
音乐应与舞蹈的风格、主题相契合。尽量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或者在现代音乐中融入本土音乐元素,增强舞蹈的地方特色。舞台布置应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如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道具、背景图案等。例如在表现渔家文化的舞蹈中,舞台背景可以是渔村景象,道具可以是渔船模型等。
(三)传统元素与时代元素融合
结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时代热点,使舞蹈内容既传承传统又与时俱进。例如在创作中体现环保、和谐等现代理念。动作编排既要保留传统舞蹈动作的精髓,又要根据现代审美和表现需求进行创新。例如在传统舞蹈动作基础上增加现代舞蹈元素的融合,如街舞动作与传统民族舞蹈动作的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舞蹈风格。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音乐、视觉艺术等)进行跨界合作,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度内涵的作品。
(四)处理好群众参与的专业性与普及性
考虑到非遗舞蹈参与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动作编排应难度适中,易于学习和掌握,以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舞蹈表演中来。
(五)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非遗舞蹈艺术的传承人和创作者。通过高校设置舞蹈学院或非遗艺术专业,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和传承效果。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壮大传承队伍。舞蹈创作者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分享创作经验,同时积极与其他艺术领域交流合作,汲取创新灵感。
(六)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
通过国家、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文化补贴、文旅产业资金等,以及与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等其他资源的深度合作,为非遗舞蹈创作编排提供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与非遗舞蹈艺术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明确非遗舞蹈艺术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保护措施等内容。
(七)现代科技的应用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模拟非遗舞蹈的场景和动作,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利用新媒体、电影与录像等现代传播手段,扩大非遗舞蹈的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
结语
文旅融合视角下非遗舞蹈创作编排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舞蹈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价值,还能够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有效的保护和创新,非遗舞蹈可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
作者简介:芦姗,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编导专业毕业,凤城市文化馆馆长,主要从事群众舞蹈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