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2-09
/ 3

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郭周萍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锦溪镇中心卫生院  323700

摘要: 本研究选取 2024年01月至 10月于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 100 例心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为:契合精神科心理障碍相关诊断标准;年龄处于 18 至 65 岁区间;患者及其家属知晓研究详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情形如下:存在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过往者。把患者随机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50 例。观察组有男性 28 例、女性 22 例,年龄范围 20 至 63 岁,平均年龄(38.5±10.2)岁,疾病类型涵盖抑郁症 20 例、焦虑症 15 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10 例以及其他 5 例。对照组含男性 26 例、女性 24 例,年龄 19 至 65 岁,平均年龄(39.2±9.8)岁,疾病类型包含抑郁症 18 例、焦虑症 16 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12 例以及其他 4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具有可比性。

关键词:心理护理技巧;精神科;心理障碍;效果观察

一、引言

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因特殊心理状况,治疗时除常规药物手段外,有效的心理护理不可或缺。心理护理可助力患者调适心理,提升应对疾病能力,增强治疗依从性,推动康复进程。社会快速发展使人们工作与生活压力大增,心理障碍发病率逐年攀升,成为精神科常见多发病。其不仅干扰患者情绪、思维与行为,也加大了治疗难度,不少患者还抵触治疗[1]。为提升治疗成效,研究者越发关注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护理技巧的运用。心理护理技巧作为专注心理干预的举措,通过评估患者心理并给予针对性疏导,助其缓解负面情绪、舒缓心理压力以促进康复。研究显示,应用于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时,能显著优化其心理状态,削减焦虑与抑郁评分,进而提升治疗效果。同时,心理护理技巧的实施注重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增进患者信任与依从性,利于治疗顺利推进[2]。借助科学高效的心理护理,既能帮患者调适心态、强化抗压能力,又能助力社会功能恢复,提升生活品质。故而,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极具研究与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里深入推广应用[3]。本文意在探究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成效,为临床护理提供参照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4 1 月至 10 月期间,我院精神科接收的住院患者里挑选出 100 例心理障碍患者当作此次研究的对象。纳入研究的条件包括:需与精神科心理障碍相关诊断标准相匹配;年龄在 18 岁至 65 岁这个范围之内;患者及其家属在充分知晓研究详情后,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的情况有:存在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的;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过往经历的。把这 100 例患者随机划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 50 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有 28 人,女性 22 人,年龄处于 20 岁至 6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10.2)岁,疾病类型方面,抑郁症 20 例,焦虑症 15 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10 例,其他类型 5 例。对照组男性 26 人,女性 24 人,年龄在 19 岁至 65 岁之间,平均年龄(39.2±9.8)岁,疾病类型分布为抑郁症 18 例,焦虑症 16 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12 例,其他 4 例。经过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两组具有可对比性。

(二)方法

  1. 对照组
    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遵医嘱给药、生活护理等。
  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心理护理技巧,具体如下:
    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以热忱、亲和且尊重的态度迎接患者,积极主动地开启交流,悉心倾听患者心声,体会其内心感受,使患者真切体会到被关怀与重视。交流时,注重眼神交汇,运用轻柔言语与适度肢体语言,像轻触患者肩头之类的动作,增进患者信赖感。
    2. 认知行为干预:助力患者明晰自身疾病状况以及不良情绪的根源,引领其扭转不合理认知架构。就拿抑郁症患者常有的自我否定观念来说,可借由回顾其往昔成就与长处,助力患者重塑积极的自我认知。与此同时,激励患者踊跃投身各类活动,诸如手工创作、绘画等,以此转移其注意力,改善不良行为模式。
    3. 情绪调节技巧指导:教导患者掌握情绪调节手段,如深呼吸放松练习、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当患者察觉焦虑或抑郁情绪加剧时,引导其展开放松训练以舒缓紧张情绪。比如深呼吸放松训练,让患者闭目,缓缓吸气令腹部隆起,接着徐徐呼气感受腹部回缩,如此循环往复 5 至 10 分钟。
    4. 家庭支持系统的利用:与患者家属展开交流沟通,向其阐释患者病情与心理状态,教导家属怎样给予患者情感支撑与鼓舞。倡导家属按时探望患者,陪伴患者参与康复活动,携手塑造有益于患者康复的家庭环境。

(三)观察指标

  1. 心理状态评估
        在护理开展前以及历经 8 周护理之后,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针对两组患者实施心理状态评测。SCL - 90 涵盖 90 项内容,关联到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性、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诸多范畴,其分值愈高意味着心理症状愈突出。SAS 标准分若达到 50 分及以上即表明存在焦虑症状,且分数越高则焦虑状况越显著。SDS 标准分达到 53 分及以上便表示存在抑郁症状,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厉害。
  2. 护理满意度调查
        运用自行编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于患者出院之际对护理工作予以评价,评价等级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类。护理满意度的计算方式为:(非常满意的病例数量 + 满意的病例数量)除以总病例数量,再乘以 100%。

(四)统计学方法

借助 SPSS 22.0 统计软件展开数据分析工作。其中,计量资料运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予以呈现。在组内护理前后的对比时,采用配对 t 检验方法;而组间的比较,则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手段。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来表示,组间比较运用 χ² 检验方式。若 P < 0.05,那么就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CL - 90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 SCL - 90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 SCL - 90 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5),且观察组 SCL - 90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CL - 90 评分比较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50

165.2±25.6

120.5±18.3**

对照组

50

163.8±24.9

142.6±20.5

注:与护理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二)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AS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 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 SAS 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5),且观察组 S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AS 评分比较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50

62.5±8.5

40.2±6.3**

对照组

50

61.8±9.2

48.6±7.1

注:与护理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三)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DS 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 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 SDS 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5),且观察组 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DS 评分比较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50

68.2±10.2

42.5±7.8**

对照组

50

67.5±11.0

50.3±8.5

注:与护理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四)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2.0%(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6.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 = 4.39,P < 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

50

28

18

4

92.0**

对照组

50

16

22

12

76.0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四、讨论

(一)心理护理技巧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诸如焦虑、抑郁、恐惧等多样心理症状。此类不良情绪不但会降低患者生活品质,还会给治疗成效带来消极作用。在本研究里,观察组运用心理护理技巧后,其 SCL - 90、SAS、SDS 评分相较对照组显著更低。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属于心理护理的根基,患者在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与尊重时,会更乐意吐露内心的苦恼,进而为后续心理干预营造了前提。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患者改正错误认知,扭转不良行为习惯,从根源处舒缓心理症状[4, 5]。情绪调节技巧指导为患者给予了处理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让他们在情绪起伏时可以即刻自我调适。借助这些心理护理技巧的综合运用,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获得了显著的好转。

(二)心理护理技巧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护理满意度乃评估护理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于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大幅高于对照组。缘由在于心理护理技巧的运用让护理人员更为留意患者的心理诉求,能够适时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撑与协助,使患者于住院期间体会到温情与关切。并且,借由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同程度亦随之提升。和谐的护患关系还有益于削减护患矛盾,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协同性,进而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攀升

[5]

(三)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护理中的重要性

精神科患者所具有的独特性,确立了心理护理在其治疗进程中的关键意义。相较于仅依靠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可从心理角度切入,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别开展针对性护理。运用心理护理技巧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助力患者心理层面的恢复,缩减住院时长,减少复发几率。就像在精神分裂症康复阶段的患者那里,心理护理有助于其更顺畅地融入社会生活,防范疾病再次发作;而对于抑郁症与焦虑症患者而言,心理护理可舒缓他们的情绪问题,改善生活品质[6]

五、结论

心理护理技巧于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护理工作展现出突出的应用成效。借助构建良好护患关联、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给予情绪调节技巧引导以及借助家庭支持体系等心理护理手段,可切实优化患者心理状况,削减 SCL - 90、SAS、SDS 评分,提升护理满意度。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实践里,理当重视心理护理技巧的运用,持续提升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水平,为心理障碍患者呈上更优良、完备的护理服务,助力患者康复与心理健康达成。不过,本研究亦有其局限之处。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规模偏小,或许会产生些许抽样偏差。并且研究时长有限,针对心理护理技巧的长远效果未作深入探究。后续研究可拓展样本规模,延长研究周期,进一步深挖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其敏, 戴露, 符丹萍. 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中的疗效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19): 132+171.

[2] 江南, 罗燕. 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01): 127.

[3] 颜婷婷.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技巧干预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 2024, 28(29): 79-81+113.

[4] 朱其敏, 戴露, 符丹萍. 心理护理技巧在精神科心理障碍患者中的疗效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19): 132,171.

[5] 高敏, 左芳芳, 丁素洁. 心理护理应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91): 91,126.

[6] 顾彩芳. 探究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科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的意义[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80): 72.